-
1 # 葉赫一超啊
-
2 # 王炳森易理
歷史上關於端午節的起源說法有很多,其中最廣為流傳的是為了紀念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大詩人屈原。但是它的起源還有其他含義。至於說到“端午”與某位皇帝的關係,說的是唐玄宗。
因為唐玄宗的生日就是八月初五。當時為了避諱,經大臣宋璟提議,將“端五”正是改名為“端午”,並一直沿用至今。既然是皇帝的生日,那舉國歡慶肯定是少不了的,當時朝廷經過討論將那一天設為“千秋節”,舉國同慶。這裡的意思是指在唐玄宗時代,把端午節的日期和名稱改了,而不是在此時才設立。
端午節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民俗大節,起源於百越地區古越族舉行龍圖騰祭。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證實:長江中下游以南廣大地區,在新石器時代,有一種幾何印紋陶為特徵的文化遺存,該遺存的族屬是一個崇拜龍圖騰的部族——史稱百越族(古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紋飾和史籍記載示明,他們有斷髮紋身以像龍子的習俗,生活於水鄉,自比是龍的子孫,端午節就是他們創立用於祭祀龍祖的節日。
端午節的主要習俗是龍舟競渡,最早是古越族人祭龍圖騰的一種祭祀活動。百越之地於春秋之前就有在天地純陽正氣彙集的午月午日,用刻畫上龍形的舟楫載上粽籺等貢祭品以競渡形式祭祀龍祖習俗;時至今日,扒龍船仍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端午節作為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反映了古代人民豐富的社會文化生活,也積澱著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內涵。古越人最早的歷法是太陽曆(干支歷),最初的端午節是干支歷的午月午日,以上古曆法為基準,孟春之月為歲首,第五個月即為午月,古越人將天地純陽之氣極盛的重午日定為祭祀吉日。到了漢代時,由於曆法變動,朝廷為了便於過節,規定每年的端午節改為陰曆五月五日。
漢之後,民俗“五月初五”被道教吸收作為臘祭日,為“三元五臘”之一。在《道書》中,地蠟節成為祭祀祖先與諸神的重要日子:“五月五日為地臘,此日可謝罪,求請移易官爵,祭祀玄祖。”據《天皇至道太清玉冊》與《雲笈七箋》記載,五月初五名地臘,五帝攢會之日,此日五方大帝會於南方三炁丹天,查生人祖考及見世子孫所行善惡,以定罪福,校定生人官爵。道教認為一年中的幾個臘日是良辰吉日,適合祭祀祖先和諸神以獲得福佑。南北朝後端午節日賦予了紀念屈原的人文內涵,從文獻記載來看,最早將屈原和端午節聯絡起來的,是南北朝時南梁吳均的神話志怪小說《續齊諧記》,此時屈原已去世750年以上。據考,許多流傳至今的端午習俗與屈原毫無關係。但千百年來,屈原已廣泛深入人心,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絡在一起。屈原一生都在追求真理,追求理想,畢生致力於自己國家的強大,而這種愛國精神正是支撐千百年來我們民族反抗外來侵略的堅強柱石。我們紀念屈原,其實並不是在紀念他的投江自殺,而是他的那種在國家和民族處於最危險時刻奮起反抗的民族氣節,他的那種寧死不屈的清白精神。這才是千百年來,我們要把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真正原因
-
3 # 雲上文心
關於端午節的來歷,說法至少有以下幾種,僅供參考:
關於屈原其人是否實有的問題,歷史上也有過爭論,順便提及:
但是歷史上也有許多史學、文學大家,透過文獻的考證,證明了屈原的實有:
屈原精神,不僅具有文化源頭的典範意義,在整個中國史也影響巨大:
-
4 # 坦蕩馬保明
因為屈原愛國,既然努力報國不成,還不能以死來喚起人們的愛國嗎?所以民間人民在他以身殉國的那天要來紀念屈原。
回覆列表
民間鍾愛屈原是因為屈原的事蹟實在太感人,為國奉獻,有骨氣有原則,符合我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以千百年來沒有減少民間愛意來紀念屈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