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
5
回覆列表
  • 1 # 無功用行

    人生存於世界上,習慣性的思維,不去分辨就不能生存。

    有分辨就會習慣性的選擇挑剔;有挑剔就有喜好;有喜好就有偏私;有喜好與偏私就會聚集同好;有了聚集就有了團體黨派間的爭執;人一有爭執,就會跨越自我身位,模糊人與人之間的界限,迷惑於種種人際關係。人類社會的種種混亂、種種糾葛由此產生。

    如果能觀察自我與他人種種失卻身位的行為,就知道了什麼是仁。

    而這其中關鍵的關鍵,是對自我的反省觀察,這點是中西方文化的根本差異所在。

    現代文化是站在自我的角度,觀察他人,觀察世界。透過外界的觀察結果,透過外在的儀器裝置,透過紀錄的影像歷史,透過觀察外界總結出來的邏輯。再來觀察世界,剖析人性。

    現代文化所謂的主觀,是用人的偏私的思想來觀察現實,比較差異。

    所謂的客觀,是用無生命的規律思想來代替人的偏私的思想。

    所以現代文化當中,主觀思想遭人摒棄,客觀思想容易讓人變成無情感冷冰冰的生物。不管主觀與客觀,都是偏私的文化,都是不完美的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是站在剖析反省自我之後的角度,進一步觀察自我,再觀察他人,觀察世界。用這些結果再次剖析自我,然後再次觀察外界,然後再返回自我剖析。如此迴圈往復。直至,自我徹底變無。直至,從無當中能觀察出自我的存在。

    如此,可以讓自我變無,也可以讓自我變有。隨意變有變無,按行事的需要變有變無。

    道德經說: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那麼中國傳統文化到底是主觀的,還是客觀的呢?兩個都不是!

    中國傳統文化是融合主觀與客觀、視人類與萬物為一體、唯心與唯物相結合的文化。

    傳統名詞對這套思想的叫法是:大一統。

  • 2 # 雨後天空228077583

    此句話尺子《論語》,原文是,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孔子的這個話,非常睿智,甚至可以說是一針見血。一個人有什麼過錯必然和其所處的群體有關係。群體就是你身邊和周圍的人,而透過審視這個群體,就可以知道你的為人。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孔子說:“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選擇的住處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麼能說你是明智的呢?”

    每個人的道德修養雖然主要是個人自身的事,但與所處的外界環境有必然的聯絡。住在一個好的環境,與一些好的朋友相處,都能培養你良好的品德和修養。如果自己所處的環境不好,所親近的不是有德之人,受潛移默化的影響,自己也會慢慢變化。“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這個道理。

    大家都知道“孟母三遷”的故事。“孟母三遷”的故事就是告訴我們,人只有在良好的環境中才能養成良好的習慣。

  • 3 # 借我三分鐘邱明速

    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

    【評述】過,過錯,過失。黨,種類,類別。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但有些過是可以犯,有些過是不能犯的,所犯之過的種類不同,就意味著人道德修養的不同。

    就好比中日戰爭,為什麼我們難於原諒日本軍國主義?原因就在於日本軍人不斷的向平民老百姓下手(南京大屠殺、731活人實驗、細菌戰、三光政策、慰安婦等等),累累罪行,罄竹難書。日本軍國主義的這種過,誰可以原諒?這種眾能所知毀滅人性、喪盡天良的過,難道還不足於證明日本軍國主義的不人道嗎?所以不仁之事,是絕不能犯的。

    看到了日本軍國主義所犯的過,難道還無法確定其邪惡的本性嗎?

    “觀過,斯知仁矣。”至理名言。所以看人知人,除了可以從成績來看一個人,還可以從人的過錯來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男生(女生)應該如何維護一段感情?才能長久發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