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心中有相互矛盾的兩種感情。當然,對他人的不幸,人們莫不表示同情。可是一旦那人勉力擺脫了不幸,別人又感到有點索然無味。稍稍誇張一點說,人們甚至會希望那人再次陷入不幸。 ——芥川龍之介
《羅生門》如今已是一個耳熟能詳的故事:武士金澤武弘與妻子真砂在旅行途中遇到強盜多襄丸,真砂被強暴,之後武弘被殺。
對這事件具體過程的事後描述,在被控殺人和強暴的強盜多襄丸、武弘的妻子真砂、召喚武弘靈魂的靈媒、目擊證人行腳僧以及發現武弘屍體的樵夫殼那裡是完全不同的。
雖然真相只有一個,但是說法卻有很多。由於不同的動機和不同的視角,每個人在敘說這個過程時都有所隱瞞和有所編造,或是有意,或是無意。作品最終也沒有告訴我們真相。它似乎是無法再現的,至少無法透過眾人再現。
二、《羅生門》感觸
芥川龍之介,是一位日本新思潮派代表作家,芥川先生的創作既含浪漫,卻又不乏現實主義色彩。 《羅生門》便是芥川龍之介以冷峻的眼光看世界的百花眾生相,是當時社會的一塊縮影。
作品中,一次次將人推向死亡的境地,讓人在面對死亡時做出選擇,一次次扣人心絃,一遍遍跌宕起伏,向我們展現了“惡”的無可迴避,人要學會從艱難的處境中體味“惡”,與惡勢力拼搏,這該是我們要從《羅生門》中學到的面對生活的態度與方法。
羅生門多麼吸引人的名字,乍一看讓人有一種,又或者說是讓人有一種救贖之感。似乎羅生門就是一扇門,門後面是人性的美好。就如同天主教堂裡的告解室,似乎向神闡述了自己的罪過,就能得到救贖一般。
《羅生門》以風雨不透的佈局將人
推向生死抉擇的極限,從而展示了“惡”的無可迴避,第一次傳遞出作者對人的理解,對人的無奈與絕望。
三、芥川龍的人生
芥川龍之介(あくたがわ りゅうのすけ、,1892年3月1日~1927年7月24日),日本小說家。 代表作《羅生門》、《竹林中》、《鼻子》、《偷盜》、《舞會》、《阿富的貞操》、《偶人》、《橘子》、《一塊地》及《秋》等。
1927年發表短篇《河童》,對資本主義社會及其制度作了尖銳的嘲諷。同年7月24日由於健康和思想情緒上的原因,服安眠藥自殺,享年35歲。
芥川龍之介擅長短篇創作,由於篇幅的限制,也不能描繪廣闊的社會生活,大起大落的時代變遷。但是芥川的獨到之處在於他從細處著手,或取材於現實,或從日本、中國的歷史傳說故事吸取靈感,不拘泥於時代,描繪武士、貴族、僧侶、匠人、盜賊、平民等等各色人等的離奇故事。
縱觀他的全部短篇,也是一種對人間百態的展現。 芥川對人的心理狀態描述是源於他自己的親身經歷以及對社會人情的觀察。他擅長心理描寫,對人性做深層的挖掘,他筆下的主人公幾乎沒有幾個算得上是可愛的人,除開那些窮兇極惡之人,最平常的普通百姓也是懷著隱秘不足外道的心思。
從早期的《羅生門》、 《鼻子》到晚期的《河童》,對人心的剖析,對生存的不安與苦惱都是始終貫穿的主題,這種悲觀和苦惱也是導致他早早離世的原因。
作為一個平凡人來說,芥川龍的事業是成功的,愛情是圓滿的。可是從他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了深深的悲傷與黑暗。
當人性被細細的剖開來,我們是否還有勇氣去面對靈魂深處那個醜陋的自己?答案不言而喻。芥川龍在藝術與生活之間拉扯,最終他選擇了為藝術獻身。
人們心中有相互矛盾的兩種感情。當然,對他人的不幸,人們莫不表示同情。可是一旦那人勉力擺脫了不幸,別人又感到有點索然無味。稍稍誇張一點說,人們甚至會希望那人再次陷入不幸。 ——芥川龍之介
一、《羅生門》簡介《羅生門》如今已是一個耳熟能詳的故事:武士金澤武弘與妻子真砂在旅行途中遇到強盜多襄丸,真砂被強暴,之後武弘被殺。
對這事件具體過程的事後描述,在被控殺人和強暴的強盜多襄丸、武弘的妻子真砂、召喚武弘靈魂的靈媒、目擊證人行腳僧以及發現武弘屍體的樵夫殼那裡是完全不同的。
雖然真相只有一個,但是說法卻有很多。由於不同的動機和不同的視角,每個人在敘說這個過程時都有所隱瞞和有所編造,或是有意,或是無意。作品最終也沒有告訴我們真相。它似乎是無法再現的,至少無法透過眾人再現。
二、《羅生門》感觸
芥川龍之介,是一位日本新思潮派代表作家,芥川先生的創作既含浪漫,卻又不乏現實主義色彩。 《羅生門》便是芥川龍之介以冷峻的眼光看世界的百花眾生相,是當時社會的一塊縮影。
作品中,一次次將人推向死亡的境地,讓人在面對死亡時做出選擇,一次次扣人心絃,一遍遍跌宕起伏,向我們展現了“惡”的無可迴避,人要學會從艱難的處境中體味“惡”,與惡勢力拼搏,這該是我們要從《羅生門》中學到的面對生活的態度與方法。
羅生門多麼吸引人的名字,乍一看讓人有一種,又或者說是讓人有一種救贖之感。似乎羅生門就是一扇門,門後面是人性的美好。就如同天主教堂裡的告解室,似乎向神闡述了自己的罪過,就能得到救贖一般。
《羅生門》以風雨不透的佈局將人
推向生死抉擇的極限,從而展示了“惡”的無可迴避,第一次傳遞出作者對人的理解,對人的無奈與絕望。
三、芥川龍的人生
芥川龍之介(あくたがわ りゅうのすけ、,1892年3月1日~1927年7月24日),日本小說家。 代表作《羅生門》、《竹林中》、《鼻子》、《偷盜》、《舞會》、《阿富的貞操》、《偶人》、《橘子》、《一塊地》及《秋》等。
1927年發表短篇《河童》,對資本主義社會及其制度作了尖銳的嘲諷。同年7月24日由於健康和思想情緒上的原因,服安眠藥自殺,享年35歲。
芥川龍之介擅長短篇創作,由於篇幅的限制,也不能描繪廣闊的社會生活,大起大落的時代變遷。但是芥川的獨到之處在於他從細處著手,或取材於現實,或從日本、中國的歷史傳說故事吸取靈感,不拘泥於時代,描繪武士、貴族、僧侶、匠人、盜賊、平民等等各色人等的離奇故事。
縱觀他的全部短篇,也是一種對人間百態的展現。 芥川對人的心理狀態描述是源於他自己的親身經歷以及對社會人情的觀察。他擅長心理描寫,對人性做深層的挖掘,他筆下的主人公幾乎沒有幾個算得上是可愛的人,除開那些窮兇極惡之人,最平常的普通百姓也是懷著隱秘不足外道的心思。
從早期的《羅生門》、 《鼻子》到晚期的《河童》,對人心的剖析,對生存的不安與苦惱都是始終貫穿的主題,這種悲觀和苦惱也是導致他早早離世的原因。
作為一個平凡人來說,芥川龍的事業是成功的,愛情是圓滿的。可是從他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了深深的悲傷與黑暗。
當人性被細細的剖開來,我們是否還有勇氣去面對靈魂深處那個醜陋的自己?答案不言而喻。芥川龍在藝術與生活之間拉扯,最終他選擇了為藝術獻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