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海鏡清

    題主看來對宋遼關係有點誤解。

    確實,在澶淵之盟中,由於宋真宗比遼聖宗年長4歲,所以宋遼約為兄弟之國這一條款,明確說宋真宗為兄,遼聖宗為弟,所以就有許多人認為這是宋朝佔了上風的表現。

    作為遼國攝政的蕭太后成了宋真宗的“叔母”,孰大孰小?

    但實際上遼國的當權者是蕭太后啊,條款裡同樣明確規定,宋真宗得叫蕭太后叔母。當然從歲數上看沒有吃虧,宋真宗36歲,蕭太后51歲,不過這顯然不是歲數的事兒,這意味著只要蕭太后還在攝政,宋真宗就得矮一頭。

    中國一向缺銀,白銀成為流通貨幣主要是明清時期外國白銀大量流入之後的事了。所以澶淵之盟要支付大量白銀,對宋朝是個沉重負擔

    這是名義上的差距,從實際上看,宋朝也是吃虧的,每年要給遼國10萬兩白銀,20萬匹絹。絹還好,由於江南地區絲織業發達,宋初年產絹都在200多萬匹,給遼國的不到十分之一。但是北宋缺銀,一年也產出不了30萬兩白銀,宋仁宗皇祐年間是白銀的高產期,一年也僅產白銀21萬9829兩,宋真宗時期就更少了,相當於把國家的一半白銀給遼國。

    正因為缺銀,北宋的年收入都是以銅錢計算,在缺銅地區只能用鐵錢,甚至很多地區只能用鹽來當交易媒介

    當時的主要流通貨幣是銅錢(所以你看貨幣單位往往是貫,也就是一千枚銅錢),大家都知道現在世界是美元體制,大多數國的外匯儲備就是美元,實際上白銀在宋時就是這樣的作用,把國家的一半外匯儲備拿給別人,而且是年年如此,這還不是吃了大虧嗎?而且海外貿易也好,宋遼貿易也罷,實際上回流的主要是銅錢,白銀是很少的;遼國也不傻,為了防止白銀外流,經常會下令“禁鬻銀於宋”。

    更慘的是到了1042年,遼國乘宋和西夏交戰之際,突然陳兵宋遼邊境要求割讓土地。 被西夏弄得焦頭爛額的北宋不得不給遼國增加歲幣白銀10萬兩,絹10萬匹。然後因為打不過西夏,又給西夏歲幣銀5萬兩,絹13萬匹,茶2萬斤。經濟壓力越來越大,之所以到了宋神宗時期會搞王安石改革,最主要原因就是經濟危機。

    至於楊家將,也沒有打沒掉,作用也沒有那麼大,那只是小說家言。

    楊業曾經在遼景宗(遼聖宗的父親)時期擊敗遼國大軍,戰功煊赫,但其戰鬥生活年代較早,影響不了澶淵之盟

    第一代楊業在宋太宗時期就殉國了,他死後18年才有澶淵之盟,因此二者之間是互相沒有什麼影響的。

    楊延昭在澶淵之盟時正是邊境將領,不過其兵力有限,只能給遼國一定打擊而不是沉重打擊,也影響不了澶淵之盟

    第二代楊延昭多次成功抗擊遼兵,也有戰敗的例子。例如999年堅守遂城,遼兵不能克;1000年在羊山用伏擊打敗入侵的遼軍;1002年在保州之戰敗於遼軍。宋遼在澶淵對峙時,楊延昭率兵攻入遼境,攻破古城。但這些都是區域性戰鬥,不可能改變宋遼態勢。

    楊文廣年幼,和澶淵之盟完全沒有關係

    至於第三代楊文廣,澶淵之盟時才5歲,後來主要是活躍在與西夏作戰的前線。楊家將三代為國戍邊,事蹟可歌可泣,但其始終只是邊境中級將領,指揮軍隊最多不過萬人,實在是對宋遼關係起不到什麼重大作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創業初期,花費時間去研究商業模式真的有必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