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581233299198

    侯嬴在“竊符救趙”的整個活動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司馬遷以豐富的感情,嫻熟的技藝,把侯嬴的形象刻劃得十分完美,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是侯嬴為什麼要自殺呢?這卻是一個令人困惑的問題.

    竊符救趙的計謀是侯嬴提出的,魏公子兵符已得,朱亥也已經答應實施奪軍救趙的計劃,可以說形勢是非常好的.可就是在這個關鍵時刻,侯生竟對信陵君說:“臣宜從,老不能,請數公子行日,以至晉鄙軍之日北鄉自剄,以送公子!”他為什麼要自殺?他的死有什麼意義?信陵君聽了侯嬴要自剄的諾言後,不加勸阻,這又是為什麼?

    我們知道,侯嬴是一個頭腦冷靜卻又熱血滿腔的人.他在信陵君辭行赴軍時提出將以自剄送公子,不是毫無意義的一時的“俠義”衝動,而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抉擇.這主要是激勵朱亥,同時也為了堅定信陵君奪晉鄙軍以抗秦救趙的決心.顯然,他的這一決定,是基於對晉鄙、魏公子、朱亥的為人有所認識,對奪晉鄙軍權的危險性也作了深刻的分析而作出的.

    晉鄙是“嚄嚄宿將”,是十萬大軍的統帥,又是魏王“名為救趙,實為持兩端以觀望”的方針的忠實執行者,因此他對魏公子“單車”來接管軍權肯定是會懷疑的.雖有虎符,但決不會輕易交出兵權,這樣救趙存魏的第一步奪取軍權的鬥爭將是十分激烈而危險的,這一點侯嬴是知道得十分清楚的.對於信陵君,侯嬴也瞭解得很清楚:既有寧死救趙的決心,又有“仁”而不忍殺晉鄙的一面,因此,用“將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國家”的道理來開導他,以“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來反激他,喻之以理,激之以情,是可以堅定信陵君的決心的.對於朱亥,侯嬴對他的認識更為深刻了.他既認識到朱亥的為人是勇力、鯁直過人而細緻、謀略不足,又意識到在這場嚴重的鬥爭中,朱亥是決定成敗的關鍵,他大椎在握,即使信陵君有所動搖,但只要朱亥堅定,椎死晉鄙,大功仍然可成.倘若朱亥稍有猶豫、疏忽,那隻能落得個前功盡棄.當然這樣的一切,勇邁而少謀略的朱亥是難以洞察的,也不能靠講大道理所能解決的.這一點正是深謀遠慮的侯嬴所最為擔憂的,為使自己的計劃能完滿地實現,只有一種抉擇:以死激勵朱亥.因為對於朱亥,以死報知己的行動,比之千言萬語的說理更有說明力,更能堅定其決心,激勵他小心在意,務必成功.

    信陵君對侯嬴的以死相報為什麼不加勸阻呢?這就要從春秋戰國時代的社會風尚、道理觀念來看.在當時,儘管社會處在大變動中,但守信用,踐諾言還是人們行動的規範.這樣士為知己者死,忠於知己,不失信、不背約,以死報知遇是他們堅守不渝的信條.如果對他提出的以死報知己的行動加以勸阻,這就將會被認為是不知己的表現,是對人格的蔑視,是極不禮貌的行為.作為“仁而下士”,有三千餘賓客的信陵君,對“士”的這些特點是一清二楚的,他決不能勸阻,輕生死、重信諾的侯嬴以死報知己的行動.相反,他還認為侯嬴的以死相報將會激勵和堅定自己在奪軍救趙的鬥爭中必須成功、不能失敗的決心,也只有這樣,才能對得起侯嬴.顯然,這樣的處理完全符合當時的社會風尚和人物的性格特徵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普京親自部署俄針對美退出《中導條約》全面反擊對國際安全有何影響?採取哪些報復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