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4
回覆列表
  • 1 # Jack

    伴隨著經學正統地位的確立,文德成為漢代經學闡釋的重要問題,加之學術分化,文人群體的出現,儒士與文人之間的矛盾對立,有關文人道德、文章的言論,成為漢末思想界關注的熱點話題。在《論衡》中,王充闡發了孔子有關“德”、“言”的論述,首標“文德”。《論衡·書解篇》:“夫文德,世服也。空書為文,實行為德,著之於衣為服。故曰:德彌盛者文彌縟,德彌彰者人彌明。大人德擴其文炳,小人德熾其文斑。”

    王充此論,言“德”內“文”外,不可分離,基本上是對孔子思想的闡發,無甚新意。《佚文》篇有“五文”之說,論及文德,卻頗有新意。《佚文》:“文人宜遵,五經六藝為文,諸子傳書為文,造論著說為文,上書奏記為文,文德之操為文。立五文在世,皆當賢也。”

    王充一生都想見知於朝廷,他對東漢章帝執政的時代頗為讚頌。在他看來,漢承周之禮樂法度,“五文在世”,故而文人理應遵行。雖然“五文”中,王充評價最高的是“造論著說”而非“文德之操”,但首標文德理想,明確了道德內容決定文章形式,且以此為標準努力踐行,所以直到近人章太炎,仍然認定王充是第一個提出文德思想的人。

    縱觀其思想,有關文德的論述,與文質、實誠的論述,在價值取向上一致,均洋溢著濃郁的德性優先、德充文昌色彩,代表了有漢一代經學主流話語,也成為爾後文學批評意義上“文德”論的範本。

    縱觀整個六朝,對於“文人無行”的批評不絕於耳,譬如北齊楊遵彥《文德論》“古今辭人,皆負才遺行,澆薄險忌”的斷語,顏之推《顏氏家訓·文章》以“自古文人,多陷輕薄”批評三十六位文人的品德,在文學思想史上影響都是很大的。而對此一問題憤憤不平,一心想為文人正名的,則是齊梁時期的劉勰。《文心雕龍》全書,論及德行與文章問題的地方頗多,文德業已成為全書批評倫理的重要規範。譬如《宗經》“文以行立,行以文傳”、《祝盟》“立誠在肅,修辭必甘”、《諧隱》“曾是莠言,有虧德音”、《諸子》“立德何隱?含道必授”、《序志》“君子處世,樹德建言”等等。而專論文人德行的《程器》篇,更是言辭急切,針對的就是曹丕“古今文人,類不護細行”的斷語以及韋誕對王粲等“建安七子”的苛評。

    為了糾正時人對上述言論的隨聲附和,劉勰遍舉十六位文人在品行上的瑕疵,諸如“相如竊妻而受金”、“揚雄嗜酒而少算”、“仲宣輕銳以躁競”、“丁儀貪婪以乞貨”等,與此對照,又列舉七位古代將相品德上的瑕疵,如“管仲孝竊”、“吳起之貪淫”,以此說明人人皆有缺點,即便是歷史上那些偉大人物也不例外。接著,他又列舉六位具有美德的文人,諸如“屈賈之忠貞”、“鄒枚之機覺”等,以此說明並非所有文人都不注意小節。最後,他指出理想的文人應該是“梓材之士”,具備“蓄素以弸中,散採以彪外,楩柟其質,豫章其幹”的品行。在劉勰看來,只有文質彬彬、文武兼備的文人,才能藏器於身,“待時而動”,成為大才,“窮則獨善以垂文,達則奉時以騁績”,如此這般,方能“瞻彼前修,有懿文德”。

    總體來看,在《程器》篇中,劉勰由於過多地舉證反駁,有關“文”與“德”關係的論證反而被疏忽,因而對於批評倫理意義上的“文德”論而言,理論貢獻並不明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aah怎麼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