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來回答吧
左思的《三都賦》初看似乎是三篇內容相似、結構相近的雍容榆揚、潤色鴻業的京都大賦。但是細讀之後就會發現,這三篇看似相似的京都大賦之間實際上是存在明顯區別的,甚至是本質上的區別。確切地說,這種區別體現在賦的內容上。 從賦的內容的角度而言,《吳都賦》和《蜀都賦》幾乎是一樣的。二者都以極盡鋪張揚厲之勢描寫了吳蜀兩地的水陸物產之富庶、珍寶卉木之奇麗以及都邑之繁華、宴飲畋獵舟游出巡場面之闊大。但是《魏都賦》的內容重點卻與《吳都賦》、《蜀都賦》有著根本性的差異。在《魏都賦》中,水陸物產並非賦的內容重點,左思只用很短的篇幅簡略地敘述了魏都的山川物產。但是在《吳都賦》、《蜀都賦》中,這部分內容卻是賦的重點內容之一,左思不惜在此花費大量筆墨。例如在《蜀都賦》中,作者分別描述蜀都的不同地區的地理形勢和地區物產,詳盡到有“於前”(蜀南)、“於後”(蜀北)、“於東”(蜀東)、“於西”(蜀西)之分。而在《吳都賦》中,作者在描述吳都的物產時,雖然沒有按地區進行分述,但是卻有“鱗甲”、“瑰異”、“卉木”、“鳥獸”之分。而《魏都賦》的內容重點是“以武戡亂”、“覲享之儀”、“禪受之事”、“建國法度”、“典訓模則”。 姚範《援鶉堂筆記》卷三十七指出: 《蜀都》以前後東西及封域城市為經,而以物產地毛緯其中。末乃及宴遊禽漁之樂。《吳都》首言山川之所函育,次及草木竹實、禽獸瑰異之屬,而後侈其都邑、宮館人物,後亦誇飾禽魚樂遊之盛,末略及往古風氣為收場。《魏都》先言地望宮闕,以及 寺署商賈,而後言其武以戡亂,以至太平覲享之儀、禪受之事,以建國法度考室舉厝括之,後略及山川物產前修以終之,大義歸於典訓,事 出於模則,以張拓宇中復之規。三篇佈置各殊,所以避復也。 但是,內容重點不同的原因絕不僅僅是“所以避復”如此簡單,更大程度上是由於左思作《三都賦》的目的和動機。內容上的不同側重反映的是左思對三都的不同態度。王鳴盛《十七史商榷》卷五十一“三江揚都”條雲: 左思於西晉初吳蜀始平之後,作《三都賦》,抑《吳都》、《蜀都》,而申《魏都》,以晉承魏統耳。
此言信矣。這也能很好地解釋了為何同為“三都”,《蜀都賦》和《吳都賦》在內容上如此相近,但是卻與《魏都賦》有著巨大的差異。左思這種“抑《吳都》、《蜀都》,而申《魏都》”的心理在《三都賦》文中也有具體的表露。例如在《蜀都賦》和《吳都賦》中,左思分別假託“西蜀公子”和“東吳王孫”誇讚蜀吳二都優越的地勢條件,“緣以劍閣,阻以石門”、“莫測其深,莫究其廣”。而在《魏都賦》開篇,左思則借“魏國先生”之口對於蜀都和吳都引以為傲的地理環境不以為然,“劍閣雖 ,憑之者蹶,非所以根深固蒂也。洞庭雖深,負之者北,非所以愛人治國也。”和蜀吳二都相比,魏都具備的是政治上的優勢。這是本質上的差別。而且左思還把這種政治優勢歸為道德優勢,“長世字氓者,以道德為蕃,不以襲險為屏也。而子大夫之賢者,尚弗曾庶翼等威,附麗皇極,思稟正朔,樂率貢職,而徒務於詭隨匪人,宴安於絕域。榮其文身,驕其險棘。繆默語之常倫,牽膠言而逾侈。飾華離以矜然,假倔強而攘臂。非醇粹之方壯,謀舛駁於王義。” 雍容榆揚、潤色鴻業的京都大賦多出現於國勢強盛海宇又安之時,《三都賦》創作的主要時期是在三世紀的七、八十年代,那時正是西晉最強盛的時期——晉武帝滅吳而統一中原的大業就是在太康元年即公元二百八十年完成的。這一歷史盛況需要在文學上得到反映,這是《三都賦》的誕生的歷史必然性。《三都賦》的創作中存在政治上的大背景,而三篇賦中的內容之間的差異有力地證明了這一點。
我來回答吧
左思的《三都賦》初看似乎是三篇內容相似、結構相近的雍容榆揚、潤色鴻業的京都大賦。但是細讀之後就會發現,這三篇看似相似的京都大賦之間實際上是存在明顯區別的,甚至是本質上的區別。確切地說,這種區別體現在賦的內容上。 從賦的內容的角度而言,《吳都賦》和《蜀都賦》幾乎是一樣的。二者都以極盡鋪張揚厲之勢描寫了吳蜀兩地的水陸物產之富庶、珍寶卉木之奇麗以及都邑之繁華、宴飲畋獵舟游出巡場面之闊大。但是《魏都賦》的內容重點卻與《吳都賦》、《蜀都賦》有著根本性的差異。在《魏都賦》中,水陸物產並非賦的內容重點,左思只用很短的篇幅簡略地敘述了魏都的山川物產。但是在《吳都賦》、《蜀都賦》中,這部分內容卻是賦的重點內容之一,左思不惜在此花費大量筆墨。例如在《蜀都賦》中,作者分別描述蜀都的不同地區的地理形勢和地區物產,詳盡到有“於前”(蜀南)、“於後”(蜀北)、“於東”(蜀東)、“於西”(蜀西)之分。而在《吳都賦》中,作者在描述吳都的物產時,雖然沒有按地區進行分述,但是卻有“鱗甲”、“瑰異”、“卉木”、“鳥獸”之分。而《魏都賦》的內容重點是“以武戡亂”、“覲享之儀”、“禪受之事”、“建國法度”、“典訓模則”。 姚範《援鶉堂筆記》卷三十七指出: 《蜀都》以前後東西及封域城市為經,而以物產地毛緯其中。末乃及宴遊禽漁之樂。《吳都》首言山川之所函育,次及草木竹實、禽獸瑰異之屬,而後侈其都邑、宮館人物,後亦誇飾禽魚樂遊之盛,末略及往古風氣為收場。《魏都》先言地望宮闕,以及 寺署商賈,而後言其武以戡亂,以至太平覲享之儀、禪受之事,以建國法度考室舉厝括之,後略及山川物產前修以終之,大義歸於典訓,事 出於模則,以張拓宇中復之規。三篇佈置各殊,所以避復也。 但是,內容重點不同的原因絕不僅僅是“所以避復”如此簡單,更大程度上是由於左思作《三都賦》的目的和動機。內容上的不同側重反映的是左思對三都的不同態度。王鳴盛《十七史商榷》卷五十一“三江揚都”條雲: 左思於西晉初吳蜀始平之後,作《三都賦》,抑《吳都》、《蜀都》,而申《魏都》,以晉承魏統耳。
此言信矣。這也能很好地解釋了為何同為“三都”,《蜀都賦》和《吳都賦》在內容上如此相近,但是卻與《魏都賦》有著巨大的差異。左思這種“抑《吳都》、《蜀都》,而申《魏都》”的心理在《三都賦》文中也有具體的表露。例如在《蜀都賦》和《吳都賦》中,左思分別假託“西蜀公子”和“東吳王孫”誇讚蜀吳二都優越的地勢條件,“緣以劍閣,阻以石門”、“莫測其深,莫究其廣”。而在《魏都賦》開篇,左思則借“魏國先生”之口對於蜀都和吳都引以為傲的地理環境不以為然,“劍閣雖 ,憑之者蹶,非所以根深固蒂也。洞庭雖深,負之者北,非所以愛人治國也。”和蜀吳二都相比,魏都具備的是政治上的優勢。這是本質上的差別。而且左思還把這種政治優勢歸為道德優勢,“長世字氓者,以道德為蕃,不以襲險為屏也。而子大夫之賢者,尚弗曾庶翼等威,附麗皇極,思稟正朔,樂率貢職,而徒務於詭隨匪人,宴安於絕域。榮其文身,驕其險棘。繆默語之常倫,牽膠言而逾侈。飾華離以矜然,假倔強而攘臂。非醇粹之方壯,謀舛駁於王義。” 雍容榆揚、潤色鴻業的京都大賦多出現於國勢強盛海宇又安之時,《三都賦》創作的主要時期是在三世紀的七、八十年代,那時正是西晉最強盛的時期——晉武帝滅吳而統一中原的大業就是在太康元年即公元二百八十年完成的。這一歷史盛況需要在文學上得到反映,這是《三都賦》的誕生的歷史必然性。《三都賦》的創作中存在政治上的大背景,而三篇賦中的內容之間的差異有力地證明了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