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史館裡的故事

    遇到積水會比較容易,可以進行開挖引流,將積水引走就好了。

    遇到洪水的話,因為在開挖運河期間,就會建有相應的窪澱來滯蓄洪水,如京杭大運河永濟渠段以西就開挖了窪澱;或者開挖減河,增闢入海水道,可以達到一定的防洪作用,有效的防止了洪水的影響。在遇到洪水期間,同時都會加高堤壩,防止決口,在洪水消退後進行補挖。

  • 2 # 運營大師兄

    你好!這個問題分成兩部分來回答:

    第一,正在挖,運河還沒有開通,遇到洪水,該怎樣處理。

    這個比較好理解,古代挖運河就跟現代挖一樣,先規劃設計線路、寬度、深度、勞工數量等,該拆遷的拆遷,該賠款的賠款,等一切就緒後就可以開挖,開挖也是先挖下游,然後向上遊挖,最後是扒開放水,所以即使遇到洪水或積水也不會影響正在挖的運河,因為全程都是無水作業,最後一段才是扒開防水。即使遇到洪水,也是像往常那樣,該修築大壩的修築大壩,該分流的分流。

    第二,已經挖好的運河,遇到洪水,該怎樣處理。

    這個好理解,運河遇到洪水,一定是被連線的主河流遇到洪水了,運河只是起到分流的作用,而且運河是人工挖掘的,通常水流都比較平緩。(這個很好理解,因為再設計之處,已經把地勢險峻的地方排除了,因為不好挖,而且運河是為了運輸東西,水流太急會翻船,所以修的時候當然是越平緩越好),所以即使遇到洪水,也起不到什麼大的災難,很好治理,因為設計之初都已考慮在裡面,反而是被連線的主河流的洪水需要花大力氣去治理,也是按照老方法,該修築大壩的修築大壩,該分流的分流。

    其實古時候運河遇到的最大的麻煩並不是洪水或積水,而是淤積。任何河流流動總是要攜帶泥沙的,人工挖掘的運河水流平穩,泥沙到了平緩的地方就逐漸沉澱,這樣月集日累就很容易就形成淤積,如果不定期清理運河就會淤積掉,古時候清理運河不像現在這麼簡單,古代可是一個頭痛的問題,比如現在的京杭大運河就是因為淤積問題,而被分成好幾段。

    總之古代開鑿運河遇上洪水或積水,這個很好辦,最不好辦的是淤積問題。

  • 3 # 古屋歷影

    從大禹治水到清代的黃河治理,古人開鑿運河治理洪水氾濫,無不例外都是採取引流、洩洪、築壩、水文觀測等手段。遇到較大洪水甚至是洪災,那也是沒辦法的事情,只能望洪興嘆。災後依靠政府撥款、富民救助、災民自救的方式。

    中國最早的水文站——水則是李冰修都江堰時所立三個石人,以水淹至石人身體某部位,衡量水位高低和水量大小。不過,現在找不到了。現存的最早水位站是位於重慶涪陵城北長江中的一道石樑——白鶴梁,被譽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

    明代黃河比較氾濫,決口改道頻繁,平均下來每年近二次決口。所以治河任務十分繁重。在治河策略上,明代重北輕南,以保漕為主,形成“北岸築堤,南岸分流”的格局。在治河理論上,四任總督河道的潘季馴提倡“築堤束水,以水攻沙”的理論。按地形坡度,因地制宜地築堤合流,並“借淮之清以刷河之濁”。事實證明,河道不但得到刷深,而且改變了海口積沙高仰的形勢,為黃河開闢了入海的道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到了清代,建立了河工的歲修制。即每年由河官督率,對重要河段的水利工程定期進行維修和檢查,發現問題,隨時加固和修理。小型水利改造或新修工程,一般也納入到歲修之內。歲修的目的,一是及時發現問題,排除隱患,防微杜漸;一是不斷整固和加強堤壩,治理河道,提高治河工程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各地歲修工程均有固定的經費,清政府每年為此撥出大批專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博人傳》新出的特別篇有哪些亮眼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