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史海鉤沉者小王

    手機日曆一翻就看到少這幾天。主要是由於1582年,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在推行公曆時,由於原先的歷法產生時間誤差近10天,所以推行新曆法就直接刪掉了10天。

    公曆由來

    公曆是一種源自於西方社會的紀年方法。原稱基督紀元,又稱西曆或西元,是由義大利醫生兼哲學家裡利烏斯對儒略曆加以改革而製成的一種曆法——格里曆。

    儒略曆又是由羅馬共和國獨裁官儒略·凱撒採納埃及亞歷山大的數學家兼天文學家索西琴尼的計算後,於公元前45年1月1日起執行的取代舊羅馬曆法的一種曆法。

    但儒略曆使用過程中累積的時間誤差越來越大,也就有了1582年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採納裡利烏斯改革意見、頒佈推行格里曆的事情。

    誤差形成

    儒略曆每年設365日,每四年一閏,閏年366日,每年平均下來就是365.25日。然而實際中1迴歸年 = 365.2422日。

    也就是《儒略曆》比迴歸年365.2422日長0.0078日,也就是11分鐘14秒。

    公元325年5月20日,第一次在尼西亞舉行基督教大公會議,在基督教逾越節(即現今之復活節)的日期上達成了一致意見,決定在春分後的、第一滿月後的、第一個星期天為節慶,是每年3月21日。

    到了1582年,1582-325+1=1258個迴歸年,比實際迴歸年時間長了近10日。

    所以,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在推行新的格里曆時,直接刪掉了10天。

    曆法的計算

    其實,除了裡利烏斯的計算外。元代的郭守敬在編寫《授時歷》時,推算出的一個迴歸年為365.2425天,即365天5小時49分12秒,與地球繞太陽公轉的實際時間只差25.92秒鐘,公元1281年《授時歷》實施,比格里曆早了300年左右,兩者都達到了同樣的精度。

  • 2 # 蘑菇雅說

    這是個有趣而且值得探討的問題。正常來說一年應該是有365天或是366天,然而在1582年的十月份卻有十天缺失了,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 3 # 邊易先生

    我是邊易,對於曆法我是有一定研究的,本人可以不用翻看任何的日曆,心算出任意一天的星期或是干支等。對於1582年10月少了10天這個問題,我認真核對研究過,我使用的手機是可以搜到少這10天的現象,而有些手機的日曆是找不到的,有些甚至是直接少一個月。

    一、我們首先要知道1582年10月少的這10天到底是哪個曆法,這個曆法就是現在通用的公元曆法。公元,即公曆紀年法,是一種源自於西方社會的紀年法,是以耶穌誕生之年作為紀年的開始。需要說明的是,這個曆法也是根據地球圍繞太陽公轉一圈來制定的。

    二、1582年10月,為什麼會在日曆上找不到呢?這是因為,地球環繞太陽轉動的週期是365.2422天,而早先人們所使用的儒略曆中,因為外國的人文需要,每4年加進了1個閏日,即2月29日,所以平均下來,每一個儒略年為365.25天。可千萬不要小看了這0.0078天(約11分14秒)的差別。一兩年還無所謂,甚至十年二十年也過得去,可是幾百年積累下來就非同小可了。舉個最淺顯的例子,這個曆法中的聖誕節在紐約地區本來是在大雪紛飛的季節,而如果這個誤差繼續累積下來,那麼就有可能變成夏日炎炎的時候過聖誕節了。所以,為了調整這個不正常的現象,當時的格里果裡十三世教皇就根據天文學家的建議,人為的抹掉10天,然後又本來四年一閏的變為今後凡不能被400整除的世紀年,如1700年、1800年、1900年等不再作閏年,這樣的情況,就相對的減小了誤差,這種減小的誤差,在二三千年內不會出現大的問題。但是反過來說,再過幾千年,這種誤差還是會導致夏天過聖誕節的這種怪現象,到時也一定要進行日曆改革。

    三、中國的歷法會出現這種情況嗎?答案是否定的。因為中國的干支曆法也就是農曆,是一年一調節,精確到了時刻,每年的立春時間都算出來了,所以,每年立春的精確時間都是不同的,有時是在中午,有時會在夜晚,有時還會在凌晨立春,這樣精確的調節,不可能會出現夏天過春節的情況。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中國的24節氣曆法,雖然與公元曆法都是根據地球繞日而制定,但是我們老祖宗的水平可比老外們高多了。

    綜上所述,1582年的10月少了10天,這是國外曆法人為造成的一種現象,是水平不夠的體現,現在通用公元曆法,是我們近代以來生產力落後的結果,被迫用這破拉子曆法。等中華復興,說不定到時全世界使用我們的24節氣曆法。有興趣的網友自己可以開啟手機搜尋這個情況,有什麼想法在評論區進行交流探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人說“寒門出貴子”,這句話在現代這社會適用嗎?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