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042898638258

    先解釋這段話,用最世俗的角度去解釋:

    第一句:如果並非是自己存在特殊需求的便不要去亂想它;

    第二句:即便這妄念得以實現,它也不可能真正屬於自己;

    第三句:你只要不在心中惦念這些妄想;

    第四句:心無旁騖地疏離、忘卻類似的是非;

    第五句:就會因虛心而聰慧;

    第六句:因空淨而尤妙。

    這是一種要成佛先需會做人的理念,有些類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與當時甚至現在的世俗觀點都保持了高度一致,可以說這是種很大膽,且中正無邪的思想。

    關於這句話的出處和全文:

    原句語出德山宣鑑之《德山宣鑑錄》,該段全文為:

    若也於己無事,則勿妄求。妄求而得,亦非得也。汝但無事於心,無心於事。則虛而靈,空而妙。若毛端許言之本末者,皆為自欺。何故?毫釐繫念,三途業因。瞥爾情生,萬劫羈鎖。聖凡名號,盡是虛聲。殊相劣形,皆為幻色。汝欲求之。得無累乎?及其厭之,又成大患。終為無益。

    關於德山宣鑑此人的事蹟:

    德山宣鑑是唐時高僧。生於唐德宗年間,俗家姓周,四川簡陽人。少年出家,最初精究律學,貫通性相諸經,常講《金剛經》,時稱周金剛。後皈依禪宗,武宗時返俗,宣宗時復為僧,懿宗鹹通初,應邀住朗州德山,從學者甚眾,時稱德山和尚。

    當時唐代的禪宗有兩個說法,一曰“臨濟喝”,二則“德山棒”。“德山棒”之名尤在“臨濟喝”之上,而我們如今所說的“當頭棒喝”最初便源於德山和尚的棒與臨濟僧的喝,而黃檗禪師的“僧便喝,師便打”也恰好與二者息息相關。

    德山宣鑑是個善於“呵佛罵祖”的人,但他的精神宗旨與達摩初至中國時提出的“廊然無聖”是一致的。其目的是想告誡學眾:參禪首先要要敢於肯定自身價值、建立個人自信,不盲信他言與縹緲之物,對偶像如神佛的參拜恰恰正在此列。自修、自悟、自證才能自身成佛,於外物卻是沒太大幹系的。

    因為這個緣故,清時雍正曾二次除名德山宣鑑禪師於《禪宗高僧名錄》復又添還,因為他本人對於這種思想還是很肯定的,只是因為這種思想不利於皇權對宗教控制,所以必須用德山之名敲打當時的僧眾。而且在德山之後,因為這種思想的合理性,由其弟子創辦的禪宗雲門、法眼二宗一度成為禪宗中影響最為廣泛的宗派,至今門人學子仍舊遍佈海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熱血江湖手遊卡級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