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張偉評論

    顏真卿是行書大家,他的《祭侄稿》被稱為天下第二行書,顏真卿的行書評價雖高,但是歷史上專門師法顏真卿行書的並不多,其原因一是宋代米芾對顏真卿評價不高,米芾曾說:“真卿學褚遂良既成,自以挑剔名家,作用太多,無平淡天成之趣。大抵顏柳挑剔為後世醜怪惡札之祖,從此古法蕩無遺矣。”二是顏真卿行書不好學,《祭侄稿》《爭座位》等帖多為文稿,並不是有意創作的書法作品。其作品點畫外拓,顧盼呼應,形散而神斂,行筆時疾時徐,左衝右突,欹正相生,一任真性揮灑。這些特點在藝術上成就很高,但是在學習上有很大難度。

    具體來說,學習顏真卿行書主要是學習《祭侄稿》,學習《祭侄稿》要注意這樣幾點:一是《祭侄稿》不適合初學行書的愛好者學習,因為初學者主要是學習基本筆法和字法,而這些行書技術在《祭侄稿》中是以高階形式來表達展現的,學《祭侄稿》的目的不是透過它學簡單的筆法字法,而是學高階的行書技法技術和這些技術技術在實踐創作中的運用,把《祭侄稿》當成行書初級訓練的物件就錯了;

    二是《祭侄稿》學的不是外在的形,而是內在的書寫本質,《祭侄稿》是顏真卿在巨大悲痛情緒下寫下的祭奠文稿,這樣的書寫是真實原始狀態的書寫,沒有刻意的講究字的完美和技法的巧妙,是長期藝術積累的自然表現。

    三是《祭侄稿》不但是章法、筆法、字法的結合,更是融入了創作者巨大的悲痛和悲憤之情在裡面,這種真情實感的投入是《祭侄稿》與其他風花雪月的書法作品所不同之處,學習者也要考慮到當時顏真卿的這種創作狀態,體會情感與作品內容結合的創作過程,這才是學習《祭侄稿》的最高階目的。

  • 2 # 如石書藝

    顏體以楷書為主,行書的確是曲高和寡,習者寥寥。

    一般而言,楷書學誰行書也學同一家,筆法、筆勢相通,容易掌握書風特點。但顏體的行書特殊。一是行書作品留世較少,二是風格獨特,極具個性,三是書稿難以入手,既是祭姪文稿,也並不是真正意義上學書的法帖。考慮到這些因素,我以為,顏體行書入手,可從以下幾方面考慮。

    首先,堅持楷書打基礎。學顏真卿早期較規整一路的楷書,如多寶塔等。磨刀不誤砍柴工,學好楷書再學行書,一定是不錯之路。

    據南宋《忠義堂帖》中,集有顏體行書數十種墨跡付工摹上石的宋拓本,這些顏體行書字帖,連同顏真卿的“三稿”,都可作為學顏體行書的參考。尤其顏真卿的“一敘三帖”。此四種均為墨跡,即:《送劉太沖敘》、《蔡明遠帖》、《文殊帖》和《春田詩帖》。這四種墨跡的真偽,一直有不同看法,有人認為是摹本,也有人認為是後人之作,近人學者羅振玉先生認定為真跡。雖然真偽難辨,但從書風分析,顏體的雄秀、肥瘦兼而有之,尤其點畫線條的韌勁和結體的寬博渾厚,非常符合“顏筋柳骨”之精神。同時,與顏體的“三稿”也有一脈相承關係。

    顏體行書的筆法特點。與顏體楷書的粗肥多血肉、圓厚而雄強不同,行書變“二王”以來的“膚肌之麗”,多以遒勁而鬱勃、開張而勢強。以歷來評價甚高的《劉中使帖》和《送劉太沖敘》為例,點畫筆法沉著、古雅,似篆隸之意,既不露鋒芒,又張力十足,鐵畫銀鉤,牽絲之處也氣力滿滿,結體如龍蛇,跌宕起伏,縱逸莫測。有人認為,顏真卿行草之筆意,來之於王獻之,似有一定道理,但其實主要得力於自成一體的顏體典型的筆法和非凡的功力。

    另外,他的《湖州帖》的筆法更加靈動飄逸,似乎與米芾筆法如同一轍(歷來疑為米芾所作)。但此帖以側筆多姿著稱,雖少了“屋漏痕”意,但不失顏體的“細筋入骨”,倒是非常適合作為顏體行書入門。從這點上說,學米芾的行書,也可以作為學顏體行書入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夏朝文化發展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