羲到底是十六還是十七筆,這個問題提的非常好,筆者取名多年,很少遇到這種有分量的問題,也少見這麼具有嚴謹,認真的學術研究精神的家長。筆者也不由得為之讚歎。
筆者研究了一番之後得出以下結論—結論是十六筆十七筆都可以,羲曾經有一種寫法,也就是題主說猜測的如同戴字,那個土和戈是斷開的。
而羲字,下面那個“禾”與“戈”在之前的異體字中,也有斷開的寫法。
筆者找來《張遷碑》裡面的議~議的我字也是斷開的。
熟悉書法的朋友知道張遷碑是隸書代表作,為漢代隸變之後的書法形態。從中可以看出隸變之後的這個義字中間那一橫是斷開的。為何以義字為例說明羲字?我們看說文解字—
羲字,按說文解字~氣也。從兮義聲。
也就是說義為聲旁,所以斷開的寫法是存在的。這樣計算筆畫就是十七畫。
然而,漢語文字經過國家歷次漢字規範之後,這種不合乎規範的寫法漸漸消失。規範之後,羲字的筆畫就是十六畫。但是文字,書法歷史上確實存在過。這必須承認。
取名,必須有一定的漢語言文字基礎,才能釐清某些有爭議的問題。可以說是取名者的基本功。
再說幾句,看到同行小號的跟帖後,需要指正一下,這個字在古代為十七劃還是十六劃?或者同時存在?
那麼我們看看古人的書法作品吧,褚遂良,隋唐時代的書法家。
這個臨王羲之的樂毅論,最後署名原書者為晉右軍將軍王羲之。可以分析一下這個字的結構,是否是十七劃。懂書法的朋友一看就知道中間那一橫是連通的,跟現在寫法一致。而不是曾經中間一橫斷開的寫法。
看這個黃宗羲墓碑,就是標準的,康熙字典所載的另一種寫法。這個碑也是對提主第五條疑問的最好答覆,也就是說行楷中羲字中間那一橫可以斷開。
因此可以說,在文字改革前,這兩種寫法同時存在,而不能說古代寫法是17畫。
取名者需要熟悉古代漢語,可惜本人駑鈍只能學到一點皮毛。路漫漫其修遠兮,筆者將繼續努力,加強學習。
羲到底是十六還是十七筆,這個問題提的非常好,筆者取名多年,很少遇到這種有分量的問題,也少見這麼具有嚴謹,認真的學術研究精神的家長。筆者也不由得為之讚歎。
筆者研究了一番之後得出以下結論—結論是十六筆十七筆都可以,羲曾經有一種寫法,也就是題主說猜測的如同戴字,那個土和戈是斷開的。
而羲字,下面那個“禾”與“戈”在之前的異體字中,也有斷開的寫法。
筆者找來《張遷碑》裡面的議~議的我字也是斷開的。
熟悉書法的朋友知道張遷碑是隸書代表作,為漢代隸變之後的書法形態。從中可以看出隸變之後的這個義字中間那一橫是斷開的。為何以義字為例說明羲字?我們看說文解字—
羲字,按說文解字~氣也。從兮義聲。
也就是說義為聲旁,所以斷開的寫法是存在的。這樣計算筆畫就是十七畫。
然而,漢語文字經過國家歷次漢字規範之後,這種不合乎規範的寫法漸漸消失。規範之後,羲字的筆畫就是十六畫。但是文字,書法歷史上確實存在過。這必須承認。
取名,必須有一定的漢語言文字基礎,才能釐清某些有爭議的問題。可以說是取名者的基本功。
再說幾句,看到同行小號的跟帖後,需要指正一下,這個字在古代為十七劃還是十六劃?或者同時存在?
那麼我們看看古人的書法作品吧,褚遂良,隋唐時代的書法家。
這個臨王羲之的樂毅論,最後署名原書者為晉右軍將軍王羲之。可以分析一下這個字的結構,是否是十七劃。懂書法的朋友一看就知道中間那一橫是連通的,跟現在寫法一致。而不是曾經中間一橫斷開的寫法。
看這個黃宗羲墓碑,就是標準的,康熙字典所載的另一種寫法。這個碑也是對提主第五條疑問的最好答覆,也就是說行楷中羲字中間那一橫可以斷開。
因此可以說,在文字改革前,這兩種寫法同時存在,而不能說古代寫法是17畫。
取名者需要熟悉古代漢語,可惜本人駑鈍只能學到一點皮毛。路漫漫其修遠兮,筆者將繼續努力,加強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