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格格“,一般是對身份尊貴的未婚女性的一種尊稱,有時還指親王的妾室。
1、格格的由來 “ 格格” 一詞源於滿語的譯音,出現在清朝的前身後金時期。
2、格格的原意 格格,起初並不是正式的封號,只是滿族人對身份高貴女性的一種尊稱。清朝國君、貝勒的女兒,尤其是未嫁之女均被稱為“格格”,並無尊卑等級的區別。比如:清太祖努爾哈赤的長女稱“東果格格”,次女稱“嫩哲格格”。而孝莊太后的侍女,曾撫養過康熙帝的蘇麻喇姑也被內務府稱為“蘇麻喇額涅(母親)格格”。 2、“格格”是王公貴胄之女的專用名稱 清太宗皇太極即位後,效仿明制,於崇德元年(1636年)將皇帝的女兒改稱為“公主”,以示與其他貴族之女的區別。其中,皇后嫡出之女稱“固倫公主”,妃子庶出之女及皇后的養女,稱“和碩公主”。自此“格格”,成為王公貴胄之女的專用名稱。 在清朝,格格成為貴族未出嫁少女的統稱,即就算沒有正式封號,貴族未嫁之女均可稱為格格,相當於漢語中的“小姐”之意,這一點在《清稗類鈔》中有所記載:“親王之女稱郡主,郡王及貝子,貝勒、輔國公之女稱縣主。然除公主外,雖有郡主、縣主資格,如未奉有正式封號者,皆統稱格格。大抵稱格格者,以次女以下之處子為多。若其長女,未得正式之封號者亦罕”。
3、“格格”分為五等 清世宗福臨於順治十七年(1660年)又把“格格”分為五等:封親王之女為“和碩格格”,嫡福晉所生之女為郡主,側福晉所生之女為郡君。封世子及郡王之女為“多羅格格”嫡福晉所生之女稱郡君,側福晉所生之女稱鄉君。封多羅貝勒之女為“多羅格格”,嫡福晉所生之女為“固山格格”,稱縣君,側福晉所生之女不受封,稱宗女。封鎮國公、輔國公嫡福晉所生之女為“格格”,稱鄉君,側福晉所生之女不受封,稱宗女。此外,“公”以下之女,俱稱宗女。
4、格格還指親王的妾室 清朝親王的妾室有時也被叫做格格,地位在側福晉、庶福晉之下。《清史稿》記載雍正帝的孝聖憲皇后:“年十三,事世宗潛邸,號格格”。
5、皇帝的女兒不一定稱“格格” “格格”之稱一直沿用至清末,伴隨著清王朝的滅亡才漸漸終止:但是從皇太極開始,皇帝的女兒就不再被稱為“格格”,而改稱“公主”。熒屏上以康雍乾時期為背景的清宮戲中,將公主稱為“格格”,是編劇者對“格格”與“公主”稱謂的混淆,並不符合歷史史實。
清朝的”格格“,一般是對身份尊貴的未婚女性的一種尊稱,有時還指親王的妾室。
1、格格的由來 “ 格格” 一詞源於滿語的譯音,出現在清朝的前身後金時期。
2、格格的原意 格格,起初並不是正式的封號,只是滿族人對身份高貴女性的一種尊稱。清朝國君、貝勒的女兒,尤其是未嫁之女均被稱為“格格”,並無尊卑等級的區別。比如:清太祖努爾哈赤的長女稱“東果格格”,次女稱“嫩哲格格”。而孝莊太后的侍女,曾撫養過康熙帝的蘇麻喇姑也被內務府稱為“蘇麻喇額涅(母親)格格”。 2、“格格”是王公貴胄之女的專用名稱 清太宗皇太極即位後,效仿明制,於崇德元年(1636年)將皇帝的女兒改稱為“公主”,以示與其他貴族之女的區別。其中,皇后嫡出之女稱“固倫公主”,妃子庶出之女及皇后的養女,稱“和碩公主”。自此“格格”,成為王公貴胄之女的專用名稱。 在清朝,格格成為貴族未出嫁少女的統稱,即就算沒有正式封號,貴族未嫁之女均可稱為格格,相當於漢語中的“小姐”之意,這一點在《清稗類鈔》中有所記載:“親王之女稱郡主,郡王及貝子,貝勒、輔國公之女稱縣主。然除公主外,雖有郡主、縣主資格,如未奉有正式封號者,皆統稱格格。大抵稱格格者,以次女以下之處子為多。若其長女,未得正式之封號者亦罕”。
3、“格格”分為五等 清世宗福臨於順治十七年(1660年)又把“格格”分為五等:封親王之女為“和碩格格”,嫡福晉所生之女為郡主,側福晉所生之女為郡君。封世子及郡王之女為“多羅格格”嫡福晉所生之女稱郡君,側福晉所生之女稱鄉君。封多羅貝勒之女為“多羅格格”,嫡福晉所生之女為“固山格格”,稱縣君,側福晉所生之女不受封,稱宗女。封鎮國公、輔國公嫡福晉所生之女為“格格”,稱鄉君,側福晉所生之女不受封,稱宗女。此外,“公”以下之女,俱稱宗女。
4、格格還指親王的妾室 清朝親王的妾室有時也被叫做格格,地位在側福晉、庶福晉之下。《清史稿》記載雍正帝的孝聖憲皇后:“年十三,事世宗潛邸,號格格”。
5、皇帝的女兒不一定稱“格格” “格格”之稱一直沿用至清末,伴隨著清王朝的滅亡才漸漸終止:但是從皇太極開始,皇帝的女兒就不再被稱為“格格”,而改稱“公主”。熒屏上以康雍乾時期為背景的清宮戲中,將公主稱為“格格”,是編劇者對“格格”與“公主”稱謂的混淆,並不符合歷史史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