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荊河
東荊河,明朝時期稱蘆伏河,清稱衝河,又名襄河、南襄河。後以其流經地理位置居於荊北水系東側,故稱東荊河。東荊河於潛江澤口接漢水,自潛江謬劉月入縣境,向東流經新溝鎮、楊林關、北口至雷家臺入洪湖縣境,經漢陽至沌口入長江,全長140公里,其中境內流程37.4公里,流域面積417.5平方公里。
東荊河西承漢水,東注長江,屬典型公流河道。河寬180~600米,水深一般7-14米。其徑流很不穩定,水位隨季節變化大。每年3月前後,水位逐漸上升,出現春汛;此後降水不多,水位稍有下降,直至梅雨期,水位再次上漲;豐水期往往出現在秋季的9-10月,由於漢江源於米倉山,流經秦巴山地,上游秋雨多於春雨,所以東荊河的最高水位一般出現在秋季。汛期有驟漲驟落的特點,有時一夜能漲水3.4米。新溝歷年最高水位為39.05米(1983年),歷年最低水位為25.49米(1978)即河道乾涸,河床暴露。最大流量5060立米。秒(1964),最小時水涸斷流。其含沙最高於長江,平均為2公斤/立米左右,最大4.28公斤/立米,最小1.42公斤/立米;年均輸沙率最大2.09噸/秒,最小0.186噸/秒,平均為0.802噸/秒。
由於漢江、東荊河流域水土流失嚴重,泥沙積沉使河床升高,近年水位有上升的趨勢。1958年最高水位為38.62米,1964年為39.02米,1983年為39.05米。其下流河段比上流窄,匯洪能力嚴重失調,防汛任務之重僅次於荊江。其易漲易落,航運、水產價值不高,而對逐業生產甚為重要,是沿岸地區夏季灌溉的主要水源。
東荊河
東荊河,明朝時期稱蘆伏河,清稱衝河,又名襄河、南襄河。後以其流經地理位置居於荊北水系東側,故稱東荊河。東荊河於潛江澤口接漢水,自潛江謬劉月入縣境,向東流經新溝鎮、楊林關、北口至雷家臺入洪湖縣境,經漢陽至沌口入長江,全長140公里,其中境內流程37.4公里,流域面積417.5平方公里。
東荊河西承漢水,東注長江,屬典型公流河道。河寬180~600米,水深一般7-14米。其徑流很不穩定,水位隨季節變化大。每年3月前後,水位逐漸上升,出現春汛;此後降水不多,水位稍有下降,直至梅雨期,水位再次上漲;豐水期往往出現在秋季的9-10月,由於漢江源於米倉山,流經秦巴山地,上游秋雨多於春雨,所以東荊河的最高水位一般出現在秋季。汛期有驟漲驟落的特點,有時一夜能漲水3.4米。新溝歷年最高水位為39.05米(1983年),歷年最低水位為25.49米(1978)即河道乾涸,河床暴露。最大流量5060立米。秒(1964),最小時水涸斷流。其含沙最高於長江,平均為2公斤/立米左右,最大4.28公斤/立米,最小1.42公斤/立米;年均輸沙率最大2.09噸/秒,最小0.186噸/秒,平均為0.802噸/秒。
由於漢江、東荊河流域水土流失嚴重,泥沙積沉使河床升高,近年水位有上升的趨勢。1958年最高水位為38.62米,1964年為39.02米,1983年為39.05米。其下流河段比上流窄,匯洪能力嚴重失調,防汛任務之重僅次於荊江。其易漲易落,航運、水產價值不高,而對逐業生產甚為重要,是沿岸地區夏季灌溉的主要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