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狼煙一九三一
-
2 # 戴草帽的小老鼠
我們在讀“春秋三傳”的時候,經常會發現“王正月”這三字,有時因為重複太多了,有朋友不免會懷疑這是不是一句廢話。作為古籍經典,“王正月”這種說法應該有它存在的道理,僅憑我們現在對古文的理解水平,還不能斷定它是否屬於廢話。首先弄清楚“春秋三傳”的意思
《春秋》是一本記載歷史事件的書,而“春秋三傳”並不是一本書,而是三部專門解釋《春秋》的著作的並稱。
《春秋》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編年體史書,意思就是它以年月作為順序,羅列記載重要事情,但這本書言簡義深,如果沒有註釋的話,一般人很難讀懂。於是呢,後來出現了一些專門給《春秋》做註解、一字一句詳細解釋其中內容的著作,其中比較著名的有《公羊傳》 、《穀梁傳》和《左氏傳》三家,因此,後人把這三家並稱為“春秋三傳”。
王正月,應是《春秋》記事的一種習慣在《春秋》裡,不僅有“王正月”,還有“王二月”,“王三月” 這些記法。雖說那時禮崩樂壞,諸侯不服管教,但在日曆上,大家還是統一用周王朝所定日曆,所以也稱“王歷”。為何不簡稱為“正月”或者“三月”,我們看《公羊傳》對“春王正月”的解釋:
春者何?歲之始也。王者孰謂?謂文王也。曷為先言王而後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也。“春”表示四季之春,這個好理解;“王”則是指周朝奠基者周文王,因為大一統的原因,所以先稱王后叫月份了。由於魯國是堅定維護周禮的國家,其記事自然也就遵守這些細微的規則了。又比如:“三年,春,王三月”,意思就是魯隱公三年,春天,周厲二月的時候。
《春秋》畢竟微言大義,如果沒有大批古人所做的解釋,今天哪怕是用上再厚的詞典,也是很難理解其準確含義的。所以說,對於“王三月”,我們還不能下結論認定它是否為廢話。筆者傾向於它不是。
看書要連貫全面的看,而不是斷章取義!
《左傳》原文:
傳
惠公元妃孟子。孟子卒,繼室以聲子,生隱公。
宋武公生仲子。仲子生而有文在手,曰為魯夫人,故仲子歸於我。生桓公而惠公薨,是以隱公立而奉之。
(隱公元年)
經
(一.一)元年春王正月。
(一.二)三月,公及邾儀盟於蔑。
……
傳
(一.一)元年春,王周正月,不書即位,攝也。
……
譯成現代話:
傳
惠公原配妃子是孟子。孟子死後,繼室是聲子,聲子生了隱公。
原來宋武公生了個女兒叫仲子。仲子生的時候手上就有文字在手上,為“魯夫人”,所以仲子嫁到魯國。她生了桓公,但這個時候魯惠公死了,因桓公小,所以讓隱公為攝政王,以扶保桓公。
(這一年按曆書定為隱公元年)
經
(一.一)隱公元年春天,隱公稱王在正月。
(一.二)三月,隱公與邾儀父會盟於蔑這個地方。
……
傳
(一.一)隱公元年春,報周天子,周天子於正月回覆,不下詔書傳位,以攝政王身份管理魯國。
……
也就是說,魯隱公於他稱王那一年,為紀年開始,為隱公元年,那一月為紀月開始,為隱公正月。
不必過於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