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良人一品

    呵呵,你的問題提得有點太迷信了,魏國不是擺脫不了被水淹的命運,而是建城選址的時候都臨近水源。 “安邑”在今山西省運城市東部,古時又稱其為“禹王城”,大禹治水是人人都知道的故事,這個地方既然被稱為“禹王城”,可見早在魏國之前就是個水災比較頻繁的地區。 安邑境內擁有古代著名的鹽湖“解池”之一部分,元代時為鹽運、鹽政之便在城西數華里處鹽池畔築鳳凰城,後演變為運城縣。元朝時選“安邑”做為鹽運點可見它臨近水源,水上交通方便。 而古代水患實在是很頻繁的一個災害,幾乎每年都有,現在是因為國家在水利工程方面花 了不少的心血,所以覺得水災不是那麼頻繁。 但是,我們國家仍然要花大筆的金錢在長江、黃河上修建水利設施,一方面是因為可以利用水力獲得能源,一方面也是為了治理水患。 再就是“大梁”,大梁是哪裡?就是今天的開封,世界著名的懸河段就在開封,開封在黃河邊,但是黃河的水位遠高出這個城市,也就是說,黃河水可以很輕易的就淹沒這個城市,當然開封是個大城市,而且現在水利工程做得很好,不會那麼容易就讓黃河水淹沒了。 但是那裡的人天天頭頂著黃河過日子也不是好受的。 那你可能會覺得奇怪,既然這兩個城市這麼容易被淹沒為什麼還會在這個地方建都城?城市的建立一般來說都是優先選擇河流衝擊平原,這種地方臨近水源,方便灌溉,地勢平坦,土壤肥沃,利於耕作。我們國家作為一個農業大國,優先發展的當然是農業。 而且從戰略上來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魏國當時是在秦國的威脅下才遷都的,想在短時間內聚集可以於秦抵抗的實力,首先就必須要讓農業發展起來,有了錢才能打仗。 所以,你不要想太多的宿命論的東西,把城市建在水源具有其必然性,而臨近水源就必然有水患,這個是避無可避的事情。 再說古代很多都城也都是沿水而建的,開封也不只有魏以它為國都,宋朝也是建都開封的,可見開封這個地方自然有其作為國度優越性。

  • 2 # 潤心和風語

    《三國演義裡》利用水淹、火攻的戰役也屈指可數!曹操攻呂布時用水淹下邳城!關羽在對陣于禁時,在鱛口川水淹七軍(曹軍)于禁投降,留下千古威名(于禁則留下千古遺憾)。

  • 3 # 讀古今

    之所以有這種說法,主要源於秦國與魏國那場大戰,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二十二年,王賁攻魏,引河溝灌大梁,大梁城壞,其王請降,盡取其地。

    魏國因此滅國,之後才有這種說法。

    不過這跟命運什麼的沒多大關係,主要受地理位置影響,魏國國都大梁處在今天的開封西北位置,黃河邊上,由於地質關係黃河水中含有大量泥沙,極易形成堰塞,加上古代治理條件、能力有限,導致黃河水患非常嚴重,魏國因此時常受洪災困擾。這種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平時代最多受點災,戰時如果不能控制住上游,被水攻幾乎是板上釘釘的事。因為冷兵器時代殺敵最多,傷己最少的就屬火攻和水攻,你都擺好了被水淹的姿勢了,我幹嘛要跟你客氣。

    既然這麼容易遭水災,為什麼要在這建城呢?這就需要探討古代城邦形成的原因了。歷史研究普遍認為初代城邦一般靠水形成,因為人們為了方便灌溉,一般優先選擇沿河居住,首選當然是河流衝擊平原,這種地方臨近水源,土壤肥沃,利於耕作。隨著居住的人越來越多,城市的雛形就出現了。

    因此,水利跟水災是相伴相隨的,福兮禍所伏 ,禍兮福所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正月初五接財神是接的哪位財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