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旭日東昇普天同慶

    15世紀初,朱棣在位時,一百五十多個國家“進表朝拜”,創造了“朝貢之最”。但幾乎與此同時,世界失去了對中國的敬意,因為他們對明朝只朝貢,不學習。

    其實,西方早已失去了對明朝政治研究的興趣,就連東洋世界中,除了北韓,再沒有鄰國研習中國的政治體制。日本曾對隋唐時期的中國政治制度充滿敬意,卻對元明政體不屑一顧。因為它們或以野蠻征服文明,或以病態一統朝綱,或以倒退換得“坐穩奴隸”,翻來覆去都是同一個政治模式:極度專制的官僚政治。那個一度影響世界的政治大國漸次消失。

    日本曾對中國的科舉制頂禮膜拜,認為其是最先進的選拔幹部制度。在黑暗的中世紀,科舉制可謂是世界政治邁向“三公”(公開、公平、公正)的偉大創舉。日本曾於公元701年頒佈《大寶律令》,搞了“貢舉”,它從形式到內容與唐朝科舉幾乎無異。然而,到了明朝,科舉制不再被日本研習。

    後人在總結科舉制死亡的原因時多指出,這種考試製度在明朝實行“八股化”之後日益僵化而走向末路,但這只是原因之一。其致命原因,並不在於後天,而在於先天。

    中國雖然首創科舉制,但這隻解決了普通官員選拔問題,“最大的官”和“主考官”問題並沒有解決。因為在“最大的官”—皇帝一言九鼎的情況下,科舉考試左右不了有特權的皇族的沉浮,只能保證平民階層入仕的相對公平。

    中國以科舉制為核心的官僚政治在沒有比較、沒有競爭的情況下延續了千年。但是,在世界邁向近代、憲政問世的大背景下,科舉制不僅沒有解決核心問題,反而把考試題目侷限在《論語》和《孟子》中,可謂不進反退,頓現頹勢。

    明中後期,封建官僚制度的兩大不治之症—守舊與腐敗也愈演愈烈。朝廷官員效率低下,腐化和黨爭侵蝕了朝廷統治的根基。

    在朝的靠不住,在野的也不靠譜。從李自成、張獻忠的粗鄙口號“吃他娘、喝他娘,闖王來了不納糧”來看,他們從來都不是為創新政治制度而戰,他們反抗統治者的目的,就是為了自己成為統治者,即便他們坐穩了皇位,百姓還是擺脫不了受奴役的命運,甚至要面臨著一個更糟糕的強盜世界。

    因此,17世紀,當西方的文藝復興運動開花結果之時,東方華夏王朝卻再次被落後文明徵服。入關的女真部落僅以六萬八旗鐵騎就征服了近億人口的老大帝國,大明官政之暮氣,何其沉也。世界不再學習明朝,就是因為明朝已無可取之處,頹勢早已顯現。

  • 2 # 夢迴伍千年

    朱棣在位時,之所以有那麼多國家來朝貢,一是因為明朝在那時是最盛時期,周邊國家迫於壓力不得不來,但是絕大多數都是鄭州下西洋時期,帶回來的使者。但是那些個國家的都太小了,幾千人佔個城市就可以稱國王,然後就算他一份子,告訴他只要來朝貢,隨便獻點特產什麼的,明朝就會反給你大把金銀、瓷器、綢緞等等,反正就是不會吃虧,再說來了之後,有吃有住有的玩,明朝的當時還是繁華的。

    所以說朱棣永樂時期的150多個國家朝貢有很大的水分,許多國家並沒有真正的敬意,只是覺得有利可圖才來的。

    而之所以慢慢失去這個敬意,是因為朱棣後面的明朝皇帝覺得這樣太虧本,划不來,就是個名頭而已,但是朝廷損失的可以真金白銀,慢慢的就不再賞賜那麼多,無利可圖之下,別的國家也就來的少了。

    還有就是這些國家絕大多數都是南洋的小國,隨時都可能會被兼併滅亡,還有朱棣後面的皇帝不再組織下西洋活動,不做散財童子了,慢慢的影響力就小了。

    還有一個原因是,明朝初年時,明朝的航海技術還是很發達的,但是在禁海令之下,航海技術日漸落後,而歐洲追了上來,慢慢的佔領了南洋,壓縮了明朝商人的活動空間,就更加的每況愈下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生活中什麼東西最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