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國之巔

    先說結論:裕仁的戰爭罪責是無可爭議的,但是美國為了維持在日本的佔領和統治,放過對他的發動戰爭的罪行審判。雖然裕仁在戰後極力推脫責任,但在各受害華人民和日本人民心中,他的戰爭罪責無可推脫!

    他是傀儡的言論,是自己寫書進行“洗地”的,同時日本各級官員和戰犯都替他背鍋擔罪責,但在戰時,如果沒有他的同意,戰爭不可能演變到那種地步。

    歷史的今天:日本長崎市長直言天皇責任,遭遇槍擊

    30年前的今天(1988年12月7日),長崎市長本島等在市議會答辯時,發表了認為天皇裕仁有二戰責任的言論,之後飽受日本右翼威脅。兩年後,本島等竟遭槍擊,深受重傷。

    長崎市作為人類歷史上唯二被核彈轟炸的城市(另一個為廣島),飽經傷痛的市民,一直對日本的二戰責任有所反思。市長本島等認為天皇有二戰責任,正是市民的反戰思潮,與日本右翼矛盾的一次總體爆發!

    一、發表裕仁責任被槍擊

    本島等(已故)自1979年便出任長崎市長,一直致力於長崎市的戰後發展。1988年12月7日,他在回答日本議員提問時說:"我認為天皇有二戰責任"。此後便遭到右翼團體的長期威脅和挑釁。

    本島等釋出天皇在二戰責任言論

    之後,本島等多次收到裝有子彈的恐嚇信,市政廳的玻璃也被右翼用子彈打碎。但他的正義言論,受到很多日本有識之士的讚許,7300多封表示支援的信件如雪片般發來。一年後,本島等要求警察解除對他的特別保護。

    但日本右翼卻不會放過他。在解除保護的半年後,1990年1月18日,本島等正在市政廳門前準備坐車時,一名槍手突然出現在他背後,舉槍就射。子彈從本島等後背左肩處穿透前胸,長崎市長重傷倒地,而槍手乘車逃走。

    之後本島等立刻被送到醫院搶救,雖然身負重傷,幸好生命無礙。此事發生後,日本全國震動,長崎大學進行簽名徵集活動,有38萬市民對本島等表示支援。

    1998年,本島等沒有因槍擊重傷而退縮,再次發表反戰言論:"長崎市被投核彈也是應該的,畢竟日本做了不可原諒的事,被報復是沒有辦法的。"

    二、裕仁罪責無法被塗改

    長崎市長本島等說了天皇裕仁有二戰責任,並受到日本很多人的支援,說明這個觀點在日本國內是有的,只是一直被壓制。

    二戰結束後,雖然澳洲一直要求把裕仁天皇也拉上審判席,但美國為了維護在日本的統治,放棄了對裕仁天皇的責任追究。此後便演化為天皇沒有二戰責任,是被軍部裹挾的論調。

    戰後裕仁為了擺脫戰敗追責,寫了兩部自證"清白"的回憶錄,分別為《獨白錄》和《拜聽錄》。

    兩本書中不斷闡述如下觀點:"雖為天皇,我是沒權力的,都是大臣們的建議和決定。"他極力把自己描述為一個任人擺佈的圖騰象徵,力圖撇開與自己的關係。

    但親身經歷並飽經傷痛的日本人,並沒有聽信他的鬼話。裕仁曾到京都大學巡視,學生們包圍了他的座車,高舉條幅,上面寫道:"你曾經是神,經由你手,我們的父輩在戰場上被殺死,我們不要再聽你的聲音"。最後裕仁狼狽逃離現場。

    裕仁的戰後生活,始終圍繞在被追究二戰責任和逃避責任中,最終鬱鬱而終。

    三、歷史不會被遺忘、改寫

    今天距二戰結束雖然已經過去了73年,日本卻依舊還在百般抵賴,歪曲帶給各華人民造成慘重災難的歷史事實。

    發表天皇責任的本島等已過世

    但幸好日本還有本島等這樣的清醒人士,知道自己國家犯下的過錯和罪惡。裕仁的罪責,也終究不會被遺忘和塗改!

  • 2 # 日暮鄉關

    這麼說的“個別人”,要麼無知,要麼是日諜,要麼是漢奸!二戰中天皇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是深度參與軍政的,很多重要決議都是在御前會議上天皇親自參與決定的。

    日本是個狡猾、無恥、不擇手段的國家,但在很多方面又是一個令我們敬畏的對手,比如軍人的武士道精神、全民狂熱支援二戰(男的上前線、女的獻身體)的強大凝聚力、天皇的巨大號召力等,所以小小的蕞爾小國,才能爆發出驚人的能量,在二戰初期所向披靡,佔領比自己領土大得多的土地,如果沒有天皇的支援或默許,單靠軍方是不足以動員全國的人力物力來支援日本打二戰的。但之所以會在個別人的印象裡形成天皇參與二戰不多或不深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是二戰後的日本進行了憲法改革。在二戰前,天皇是“王政復古”的領袖,大權全歸天皇所掌握,明治天皇在“倒幕府運動”勝利後,隨即頒佈詔書,決定建立由他領導的新的中央政府。自此以後的歷任天皇,是擁有至高無上的實權的,並不僅僅是個象徵。但日本二戰失敗後,日本在美軍監督下,修改憲法為“和平憲法”,憲法規定“主權在民”,所以天皇迫不得已退居幕後,成為“日本國及人民團結的象徵”。天皇只有元首的名義、並無政治實權是二戰日本失敗以後的事,在戰前,天皇是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的。

    二是天皇抓大放小,不管具體事務,專管國家大事。日本是君主立憲國,實行首相負責制,即具體事務由首相負責,重大事項單獨報告天皇決策。所以人們常見的是首相跑東跑西來謀劃全國工作,一應事物均由首相掌控,好像是天皇不管具體事務,但實際情況是天皇具有最後決策權,重大事項沒有天皇的授權,首相是不能夠實施的。即天皇只管大事,不管相對較小的事,所以天皇的出鏡率、曝光率不高,給人的錯覺就是天皇超脫事外,只做為國民精神象徵存在。

    三是幾個事例可證明天皇是深度參與二戰的。如移民滿洲,如果沒有天皇的允許,是不可能將上百萬的日本人口移居滿洲,實行人口改造政策的。僅僅靠幾個下級軍官,是不足以發動“滿洲事變”的,只能說是日本軍方承擔了本該由天皇來承擔的責任,軍方非常體恤地為天皇背了發動侵略戰爭的鍋,或者說是軍方號準了天皇的脈,幹了天皇心中所想而沒有說出來的事,使天皇避免了戰後承擔發動侵略戰爭的責任。再如近衛內閣的辭職。首相與軍方是互不相屬的兩個系統,首相只對天皇負責,在首相與軍方持有不同意見而發生爭論後,如果不是天皇支援軍方發動侵略戰爭,首相怎麼會迫於壓力而辭職?如果天皇支援首相,那麼相反辭職或被追究責任的應該為軍方,好戰派將領必將會被撤換。再比如終戰詔書由天皇來宣讀,也說明天皇是參與了二戰侵略戰爭決策,如果天皇沒有參與二戰決策,他是完全可以以“不知情”或沒有參與過決策來拒絕的,我從一開始就沒有參與的事,為什麼最後要由我來擦屁股?由我來承擔宣佈終戰的責任和義務?所以天皇宣讀終戰詔書並不是友情出演,而也是對自己發動錯誤的侵略戰爭而給世界和本華人民的一個交待!

    所以日本在二戰中,天皇自始至終是決策者、參與者、組織者、實施者,只不過戰後由於美國的私心,保留了天皇制,不然天皇必將要承擔發動二戰侵略戰爭的責任,是會被國際法庭追究責任、從而成為日本戰犯,成為走上絞刑架被絞死的第一人的!更為可笑的是,日本大力提倡“武士道”精神,戰敗後軍人和政治家自殺的事屢見不鮮,而給世界人民和日本本華人民帶來沉重災難的天皇卻沒有以一死而謝國民!

    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切記不能被日本的表象矇住了眼睛,對日本必須時時刻刻保持警惕!

  • 3 # MR白鬍子

    昭和天皇,是日本最長壽以及在位時期最長的日本天皇,執政長達63年。二戰中天皇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是制訂日本二戰政策的核心人物 ,曾深度參與大東亞共榮圈政策的的置頂,很多重要決議都是在御前會議上天皇親自參與決定的。

    1940年,裕仁成為日本軍隊最高指揮官,從而成為實權在握的至高無上的日本元首;他有任免日本陸海空三軍將帥和政府首相及內閣大臣的權力;日本軍方將領可以繞開政府內閣,直接對天皇負責;裕仁和幾個少數的幕後權臣對日本國策的制定有決定性的權力! 裕仁除了對侵略亞洲負有主要責任同時還應該對太平洋戰爭的爆發負直接的責任。

    裕仁有生之年,做的最明智的選擇就是向美軍投降,1945年8月釋出"終戰詔書",代表日本帝國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二戰提前結束,據保守估計減少約500萬人的殉戰。對於受日本侵略的中國同胞要時刻謹記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對日本必須時時刻刻保持警惕!

  • 4 # 飛春讀傳

    誰在胡扯八道?

    裕仁不參與軍政誰參與?讓他6歲的兒子參與?我寫了1年多的裕仁故事,很負責地告訴你,裕仁不但參與軍政,而且還參與得很黏,控制得很嚴。

    每道重大軍事行動的命令,都是加蓋裕仁本人的玉璽才能發出。侵華戰爭的每一步重大推進,裕仁都“功不可沒”。

    裕仁從6歲就由陸軍大將乃木希典等對其進行輪番軍事教育,12歲成最小陸海軍少尉,20歲替精神病父親攝政,成為日本實際統治者。

    日本明治天皇在1882年就定下《軍人敕諭》,“朕為汝輩軍人之大元帥”“中國軍隊世為天皇所親御”,看到沒,天皇是大元帥,領導日本軍隊的一把手。裕仁從13歲上御所初等科時,就開始學《軍人敕諭》了,他不參軍政,呵呵。

    舉幾個例子,盧溝橋事變後,9月初,裕仁就要求在皇宮中成立帝國大本營,他要透過這個大本營親自督戰。大本營在11月初建成,這樣,對中國的每一步行動,都必須由大本營發出。日軍的一舉一動都在裕仁的控制之下。

    杉杉元,日本陸軍大臣,叫囂“3個月解決中國事變”,1941年準備偷襲珍珠港前,裕仁對陸海軍大臣提及這個教訓,說3個月解決中國,到現在也沒有徹底解決,怎麼確保蘇聯中國不會從北邊進攻日本?狠批了陸軍大臣一頓。

    東條英機是裕仁在戰爭後期的最後一棵稻草,是由他欽點的戰爭狂魔。

    神風隊搞自殺式襲擊,每聽到一個神風隊員死前的訊息,裕仁就會在皇宮中深深鞠一躬。

    …………

    這些無數的細節,都有力地表明,裕仁比他有病的爹,比他反戰的兒子,都更具有直接控制軍政的權力,他不是光聽不參言的陛下,他是參與每個細節的統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喬丹為什麼是NBA史上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