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李淵的父親有四個兒子,李淵是最小的,為什麼唐國公的爵位被他繼承了

73
回覆列表
  • 1 # 張生全精彩歷史

    李淵的父親李昞一生有四個兒子,分別是李澄、李湛、李洪,以及李淵。其中,李淵是最小的兒子。可是,最終李昞把唐國公的爵位傳給了最小的兒子,而沒有傳給稍長的其他三個兒子,這是怎麼回事呢?

    史料對李昞前面三個兒子的事蹟,記載得非常少。其中長子李澄沒有後人,推測可能是早死了。三子李洪也沒什麼後人,大約應該也是早死了。不過次子李湛應該並沒有死,因為他還生了李博義和李奉慈兩個兒子,這兩個兒子後來都被李淵封為王。

    不過,就算李澄和李洪早死,李湛還活著,李昞在傳位的時候,也應該傳給李湛。可為什麼卻沒有傳位他,而是傳給了最小的李淵呢?

    李湛的生平事蹟我們並不清楚,他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我們也全部不清晰。不過,我們從李湛的兩個兒子的情況,大致可以推測出,李湛會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史料上記載,隴西恭王李博義“驕侈不循法度,伎妾數百,曳羅紈,甘粱肉,放於聲樂以自娛。其弟李奉慈亦荒縱”。也就是說,李湛的兩個兒子都不成器。既然李湛教育出來的兒子這麼差勁,相信李湛也不可能好到哪裡去。

    我們再來看看李淵,看看他究竟有什麼優秀的地方。

    在看李淵之前,我們先來看看當時的國內形勢。

    當時是北周,北周是在西魏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的。西魏是北魏分裂出來的。北魏分裂成東魏和西魏,其中東魏演變成北齊,西魏演變成北周。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整個北朝有多麼的混亂和動盪。而且就算是北周,當時也是動盪不已。北周的奠基者是西魏的權臣宇文泰。宇文泰去世時,讓他的侄兒宇文護擁戴自己的兒子宇文覺。宇文覺建立了北周,但是權力卻在宇文護手裡。宇文護為了掌控權力,殺掉宇文覺,立宇文毓為皇帝。接著,他又毒死宇文毓,立宇文邕為皇帝。然後宇文邕又殺掉宇文護,自己掌控權力。

    從這裡可以看出,不但是北朝,就算是北周,權力都非常不穩定。在權力的爭奪中,實用的是叢林法則。誰的力量最大,誰的手段最高明,誰就能夠掌控權力。而且就算宇文邕殺掉了權臣宇文護以後,他也沒有絕對地掌控權力。西魏的時候,有個八柱國。這八柱國,身後還都有龐大的勢力集團。其中李昞的父親李虎,就是八柱國之一,唐國公,控制著隴西郡。而李昞的妻子,也是八柱國之一的河內郡獨孤信的女兒,獨孤信是衛國公。由此可見,李昞一家人的勢力,在北周是相當強大的。

    既然李昞的勢力強大,而當時各個諸侯都在暗中積蓄勢力,試圖有所作為。北周末期,同樣是八柱國之一的楊堅,已經通過自己的運作,實現了改朝換代。因此,要說李昞沒有這樣的心思,肯定是不可能的。而要有把江山搞到自己家族手裡的心思,就要選好接班人。或許在李昞那一輩上,不太可能實現改朝換代的目的。但只要選好了接班人,代代運作下去,自己這個家族要取得成功,還是有可能的。

    有這樣的心思,李昞就要選一個有能力的後人。為何最終李昞選擇了最小的兒子李淵呢?我們就要看看,年輕的李淵,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其一,李淵喜好結交朋友。人脈是打江山的基礎。有人脈,有人擁戴,就意味著大家會幫你,擁戴你。李淵在很小的時候,就非常喜歡結交朋友,他也因此有很多朋友,這些朋友都很擁戴他。因此李淵為後期李家打江山,打下了一個極好的基礎。這一點,是李淵的父親李昞最看得起他的地方。

    其二,李淵相貌不同凡響。李淵在很小的時候,就有一個叫史世良的人,對李淵說,他骨法清奇,將來必然大貴。而李淵自己對這一點也很得意,在看待問題上,從小就有很高遠的眼光。既然李淵如此不同凡響,他的爹李昞在選擇接班人的時候,當然要選擇他了。

    其三,李淵深得楊堅寵愛。隋文帝楊堅對李淵非常寵愛,李淵很早就是楊堅身邊的千牛備身,相當於楊堅的貼身侍衛,楊堅的喜愛,肯定也是李昞把繼承人位置傳給李淵的重要原因。因為從北魏到西魏到北周到隋朝的歷史程序來看,只有皇帝身邊最親近的人,才有奪取江山的可能。李淵和楊堅捱得那麼近,他的可能性顯然是最大的。

    正因為李淵有這樣的優勢。因此雖然他年紀最小,李昞也把唐國公的爵位傳給了他。

    (參考資料:《周書》《隋書》《舊唐書》等)

  • 2 # 展暉史事雜談

    李淵雖然是李昞最小的嫡子,但是李昞四個嫡子,有三個幼年便夭折了,李淵成為李昞唯一的的嫡子,繼承唐國公爵位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李淵的出身非常顯赫,他的先祖是十六國時期西涼開國君主李暠的後裔,李暠又自稱是西漢飛將軍李廣十六世孫,李氏一門世代顯貴。

    李淵的祖父李虎,曾任太尉,與當時西魏大丞相宇文泰、太保李弼、大司馬獨孤信等重臣同保魏室,為西魏八柱國之一。

    北周代魏之後,李虎已經去世,被北周皇室追封為唐國公。李虎之子李昞承襲唐國公爵位,在北周任安州總管、御史大夫、柱國大將軍等職。李淵的母親是隋文帝楊堅皇后獨孤伽羅的姐姐,所以李淵還要喊楊堅姨父,與隋煬帝楊廣是表兄弟關係。

    (唐國公李昞)

    李淵出生於北周天和元年(566年),在他的前面還有三個哥哥,但是他這三個哥哥都享命很短,在李昞就去世之前就早逝了,李淵建立大唐之後,將這三個哥哥全部追封為王,這三人分別是樑王李澄、蜀王李湛和漢王李洪。這件事,《舊唐書》是有明確記載的:“高祖長兄曰澄,次曰湛,次曰洪,並早卒。”

    李昞與獨孤氏共有四個嫡子,如今僅李淵存活,李昞因此視之如掌上明珠,李淵因此幼年便得寵愛。李淵七歲時,父親李昞去世,李淵承襲唐國公爵位,可以說李淵襲爵名正言順,三個哥哥早夭,父親又去世,作為李昞唯一的嫡子,繼承唐國公爵位乃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李淵出身北周關隴家族,姨媽又是獨孤皇后,姨父是隋文帝楊廣,這樣的出身在古代帝王中實難找出第二個,李淵起家千牛備身,深得隋文帝和獨孤皇后的垂愛,一生順遂,沒經過什麼大風大浪,即便太原起兵參加反隋大業,也是他兒子李世民在身邊出謀獻策,公元618年,李淵逼迫隋恭帝楊侑禪位,建立唐朝,年號為武德。

  • 3 # 魏青衣

    唐高祖李淵,為李唐王朝的開國皇帝,李唐王朝,之所以國號為唐,則是因為李唐王朝的開國皇帝,繼承的爵位就是唐國公。

    李淵的祖父李虎為第一位唐國公,似乎李淵繼承唐國公也是理所當然,實則不是,李淵是唐國公兒子李昞的兒子,但卻不是嫡長子。封建時期,無論是帝王之家還是貴族後裔,繼承家產的一般都是家族的嫡長子,繼承爵位的同樣是嫡長子,嫡長子以外的,雖說也不是完全的靠自己,但也只是繼承很少一部分的家產,大部分還是要自力更生的。

    然而,繼承爵位的李昞本身就不是李虎的長子,而繼承了李昞爵位的李淵,同樣並非長子,兩人都並非長子卻都繼承了爵位,這一點確實稍稍費解。

    李淵是李昞的第四子,換句話說,李昞上面本身就有三個哥哥,三個哥哥分別是長子李澄,次子李湛,三子李洪。

    李淵繼承爵位的時候,也不過是個七歲大的孩子,若是說,七歲大的孩子能夠憑藉真才實幹搶奪三兄弟的唐國公爵位,那這個七歲大的的李淵著實是不一般的。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李淵的這三個兄長,更可能是因為英年早逝,因此沒有繼承爵位。

    史料上記載的是,李家四兄弟皆由獨孤氏所生,但實際上卻又不一定真的如此,四子中的三位,很可能是過繼給獨孤氏的於是乎,李淵的二哥,也就是李湛,唯一有子嗣的,其實很可能就不是獨孤氏所生的,李湛雖然也英年早逝,但卻留下過兩個兒子,分別是李博義和李奉慈,這兩人都在唐朝時被封為了王,但這兩人都是典型的紈絝子弟,扶不起來的爛泥,即使如此,李湛的這兩個兒子依舊是有機會繼承爵位的。

    李淵雖然僅僅七歲,但因為幾位兄長都英年早逝了,兄長的兒子也都沒有強大的背景,沒資格繼承爵位也便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了。

  • 4 # 喔喔小豬寶

    出身顯貴之家,又才華過人,能文能武,又懂把握時機,膽識過人,自然肯定比其他兄弟出色,這沒什麼好爭論的,亂世出英雄,他才能不出色怎能稱帝立國,哪怕亂臣賊子做的也是讓人心悅誠服的,這是以生具來的才幹,非其他人可以比擬的,所以爭到個小小爵位也不算什麼大的成就。就拿兒子李世明來說吧,上面也有兄弟,李元吉還被立為了太子,最後不還是李世民成了皇帝,善於把握時機,又有謀略,玄武門之變沒有膽識是絕對不敢發動的,這是謀逆大罪他卻也做了,無非就是成者為王敗者為寇的擔當。李淵和李世明這種人不會甘為人臣的,也知人善任,才有了開國和貞觀,龍鳳之姿,天日之表,自然事事領先於他人。就拿一個朋友來說吧,開學時老師都不認識誰,卻能一眼就能點到那個朋友讓他先上臺做自我介紹,結果那位朋友一番侃侃而談,見解讓全班人心悅誠服,後來大家問那位老師為何點到他,老師就說覺得他氣質在人群中就是那種鶴立雞群的感覺,然後那位朋友成了特別年輕的外交官。有些人就是有那種才華,天生和後天培養都很重要,哪怕在人群中,也能鶴立雞群

  • 5 # 冰哥聊史論古今

    李淵這個家族是關隴軍事集團非常重要的一員,當時西魏剛剛成立的時候,有8個權力最大的人,被稱為八柱國大將軍。李淵的祖父李虎就是其中之一,其他的八柱國大將軍中最有名的就是宇文泰。

    李虎死後,他的兒子的李昞繼承了他的唐國公爵位。李昞的夫人是獨孤信的女兒,獨孤信也是西魏開國的時候的八柱國大將軍之一。他們一共生有4個兒子,其中李淵是他的第4個兒子,也就是最小的那個兒子。一般按照順序論的話,他是很難繼承家業的,雖然李淵是嫡子,但是他的三個哥哥也都同樣是嫡子。

    但是天有不測風雲,因為在古時候那個年代,醫學條件各方面比較落後,有時候可能因為什麼病啊災啊,可能就莫名其妙的就去世了。這不李淵的三個哥哥居然都在父親李昞去世之前去世了,這對李淵來說絕對是一個利好的訊息,因為假如那三個哥哥還有一個在的話,這個位置都輪不到他。李淵繼承唐國公爵位的時候,只有7歲而已。

    事實上我覺得李淵幼年繼承國公之位,對於他的家族來說,事實上是一個非常幸運的事情。因為在西魏-北周-隋那一段時期,可謂是太動盪了,很多實力強大的家族都在那一段時間的政治鬥爭中消失了。而李淵由於幼年繼承國公之位,所以當時的統治者不覺得他是個威脅,從而使得他和他的家族躲開了那一段時間的鬥爭,能夠後來壯大起來。

    隋朝建立之後,李淵在隋朝過的可謂是相當的滋潤,因為他是貨真價實的皇親國戚。他的姨父是隋文帝楊堅,他的姨媽是獨孤皇后,他的表哥是後來的隋煬帝楊廣。後來在隋文帝楊廣施政不當導致天下大亂之後,他又依靠他家族在關隴軍事集團中的巨大威望,取代了隋朝,最終建立了唐朝。

    不過李淵不可能一直運氣這麼好,在後來唐朝中,他的幾個兒子鬥得你死我活,最終還將他也趕下了皇位。

  • 6 # 蕭郎君

    李淵,唐朝開國皇帝,他的父親名為李昞,是西魏北周時期的大臣。而李昞的父親,也就是李淵的祖父叫李虎,李虎是西魏八大柱國之一,封隴西郡公。李昞在父親李虎的教育下,品性優秀,被北周文帝宇文泰所禮遇,西魏時期封為了汝陽縣伯,後來還被封為扶軍大將軍、大都督、車騎大將軍。

    李昞的妻子獨孤氏,是北周衛國公的第四個女兒,同時還是隋文帝的皇后獨孤伽羅的姐姐,屬於名門望族。獨孤氏為李昞生了4個兒子,1個女兒。

    原因很簡單,因為長子李澄早薨了。而李湛、李洪也相繼去世,所以沒有機會去襲封唐國公。而李昞也只剩李淵一個獨苗了,因此只能由李淵來襲封唐國公。

  • 7 # 嘉佑風雲

    這兩面有兩個可能。

    第一 李淵是嫡長子,這個可能性是最大的,因為古代的爵位是嫡長子繼承製,只要有嫡長子,其他兒子是沒有資格繼承的。

    第二,還有一個可能就是李淵依靠的是外婆家的實力。李淵的外公是獨孤信,獨孤信西魏的八大柱國之一,是當時勢力最大的八家之一。而獨孤信還有兩個女兒,一個女兒是北周的皇后,一個是後來隋文帝楊堅的老婆獨孤伽羅。你想有這樣的靠山在,即使,李淵不是嫡長子,那唐國公的爵位他想繼承也不是不可能的。

    不過我認為這個可能性不大,還是嫡長子的可能性比較大,首先獨孤信的女兒嫁的人非富即貴,都是當時的當權派人物,這樣的家庭也不可能給別人當小妾的,只可能是正室,所以從這個角度分析,李淵應該是李炳的嫡長子,在李炳去世後,直接繼承了唐國公的爵位

  • 8 # 伯虎42

    北周天和元年(566年)十一月二十四,北周都城長安,柱國大將軍、少保、安州總管、唐國公李昞的嫡妻獨孤氏為他生下了第四個兒子。時年五十二歲的李昞老來得子,大喜過望,為這個兒子取名“淵”,寄希望其長大成人後能夠心性深厚、心思縝密,繼續壯大李氏一門的榮光。

    李昞,是西魏重臣、柱國大將軍、隴西郡公李虎的第三子。李虎因追隨西魏實際統治者宇文泰,數十年出生入死、屢立功勳,所以深得宇文泰信任,被授予西魏最高軍事將領“柱國”之銜,與其他七人(包括宇文泰)合稱“八柱國”。

    西魏大統十七年(551年),隴西郡公李虎去世。因長子李延伯、次子李真都在之前征戰中於沙場陣亡,所以第三子李昞承襲了柱國大將軍、隴西郡公的官職爵位。

    北周孝閔帝元年(557年),宇文泰侄子宇文護廢黜西魏恭帝,扶立宇文泰嫡子宇文覺即位,建立北周。孝閔帝追念李虎當年追隨太祖(即宇文泰,孝閔帝即位後追尊)的功勞,於是追贈他為唐國公。北周保定四年(564年),唐國公李虎的嗣子、隴西郡公李昞從郡公晉封國公,得以世襲唐國公爵位。

    李昞在承襲唐國公爵位前後,迎娶了同為柱國大將軍的衛國公獨孤信第四女為嫡妻。而獨孤信長女嫁給了北周明帝宇文毓、七女則嫁給了柱國大將軍、隨國公楊忠的嫡子楊堅。因此,李昞和北周皇室、及權勢相當的隨國公家族都有著親密關係,這層關係對於他在仕途上的發展有著非同一般的助力,是非常重要的依仗。

    李淵的大哥李澄、三哥李洪都英年早逝,很早前就不在了,也許都沒有成年,史書上也記載著他們沒有後嗣。但是二哥李湛並沒有早夭,平安長大,還生下了兩個兒子李博乂、李奉慈。如果李湛是獨孤氏所生,那麼可以肯定的是,李昞去世後,唐國公的爵位一定是由次子李湛繼承,而不是四子李淵來承襲。

    但是,北周建德元年(572年),五十八歲的李昞去世,遺留下的唐國公爵位卻是由時年八歲(實際還不滿六歲)的幼子李淵繼承,次子李湛以及他的兩個兒子李博乂、李奉慈並沒有獲得繼承權。

    也許,李湛也是獨孤氏的兒子,但是在生下兩個兒子後,年紀輕輕的也離開了人世,走在父親李昞之前。於是,李昞去世時,只剩下一個八歲的幼子李淵可以承襲爵位,這就是李淵得以繼承唐國公爵位的原因所在。

    以上所猜測的諸項理由,在史書中都沒有確切答案,最終還是李淵越過三個哥哥,承襲了唐國公爵位。李湛作為兄長,為何沒有承襲唐國公,目前沒有明確的資料顯示是什麼理由。但是,我們可以從他的兩個兒子身上,探尋到一絲絲訊息。

    憑藉宗親身份,在大唐建立後,李博乂受封隴西王、李奉慈受封渤海王。但是史料記載他們兄弟“驕侈不循法度,伎妾數百,曳羅紈,甘粱肉,放於聲樂以自娛”,數十年驕奢淫慾、荒縱不法,品性低劣、為人鄙視。唐高宗在位時,還特別下旨申飭他們:

    “吾仇人有善且用之,況親戚乎?王等暱小人,專為不軌,先王墳典不聞學,何以為善哉?”,幾乎就差直接說他們爛泥糊不上牆。

    四十五年後,隋大業十三年(617年),第二代唐國公李淵在五十二歲的年紀舉兵,並迅速自晉陽南下,攻克關中,隨之登基稱帝,建立新興的帝國。

  • 9 # 尚宮女史

    唐高祖李淵在起兵建立大唐之前,本身就是貴族出身,可追溯到西涼王室,雖然這個可能有往臉上貼金的成分,但是從李淵祖父李虎開始,確實已經躋身貴族之列,李虎跟隨宇文泰建功立業,成為西魏八柱國之一,成為關隴貴族的代表人物,而其勳爵也代代往下傳。

    李昞是李虎的第三子,而李淵是李昞的第四子,但是他們都襲爵了,而在古代,我們知道,大部分時候實行的都是嫡長子繼承製。那麼,李昞和李淵又是如何襲爵的呢?

    李虎有八個兒子,長子為李延伯,死的比較早,次子李真是戰死的,兩人都沒有子嗣留下來。所以李昞這個第三子就在李虎死後襲爵,至於李昞是不是嫡長子,我們不得而知,但能肯定的是,他是嫡子,所以能繼承唐國公這個爵位。

    恐怕並不是,李昞死於572年,而李淵也是在這一年襲爵的,即便他的三個哥哥都死的很早,但至少可以確定的是,他的二哥李湛在這一年是還活著的,而且他還生了兩個兒子,長子李博義和李奉慈。《舊唐書》記載,李博義死於咸亨二年,即671年,而李奉慈死在顯慶年間,比哥哥死得早。

    根據這個年齡來推測的話,李昞死的時候,李湛是一定還活著的。但是襲爵的卻是李淵,那麼存不存在李淵爭奪繼承權的可能呢?畢竟後來他的兒子李世民就和哥哥李建成爭奪太子之位,而且還成功了。

    只有這樣,七歲的李淵才可能在李昞去世後襲爵。李淵的母親就是獨孤信的第四女獨孤氏,同時也是楊堅之妻獨孤伽羅的姐姐。獨孤氏嫁給李昞之後至少生了兩個孩子,即李淵和同安公主。至於李昞的另外三個兒子,很可能都是李昞的妾室所生。

    李淵七歲襲爵卻能夠在後來起兵成功,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李淵的母親,因為她和獨孤伽羅的關係,所以楊堅和獨孤伽羅對這個外甥比較照顧,李淵成年後,就在楊堅身邊做了千牛備身,然後一步步開始建功立業。後來其表弟楊廣繼位,楊廣對他的信任雖不是特別深,但到底還是有些信任的,所以李淵才能夠在隋末在太原有了自己的力量。

    這其中又以李孝恭和李道宗為最賢,《新唐書》記載:“國初宗室,唯道宗、孝恭為最賢。”而這些李唐宗室其實說起來絕大多數都是李淵叔叔們的後代,有他們的兒子,也有他們的孫子。而李淵親兄弟和親侄子們則因為子嗣太過單薄,並未參與什麼大戰。

    李淵的大哥李澄和三哥李洪死的很早,很可能在李昞在世的時候就已經去世了,也沒有留下子嗣,而二哥李湛雖然留下了兩個兒子,但他自己死的時候也很年輕,至少,李淵起兵的時候,他已經不在了。

    不過《舊唐書》和《新唐書》對於他們為官的時間並不統一。大唐建立之後,他們都被封了王,但是對於李博義“累擢禮部尚書,特進”的時間,《舊唐書》說是李淵時期,而《新唐書》說是李治時期。

    此處《新唐書》的記載比較可信,而且李博義和李奉慈的表現都被李治所看不起。李治曾說:

    “我怨仇有善,猶擢以不次,況於親戚而不委任?聞汝等唯暱近小人,好為不軌,先王墳典,不聞習學。”

  • 10 # 水一白聊歷史

    這個事兒還真挺奇怪的。

    李淵的父親李昞雖然也不是嫡長子,也一樣繼承了其父李虎的爵位隴西郡公(北周時改封唐國公)。但是畢竟是由於李昞的大哥李延伯留在了東魏,二哥李真早死,才輪到了他,還是說得清的。

    但是,李淵這三個哥哥是怎麼回事呢?

    李淵當了皇帝以後追封了三個哥哥,即樑王李澄、蜀王李湛、漢王李洪。因為史書中記載李淵的父親只有獨孤氏(獨孤信四女)這一個妻子,是不是就說明這三個哥哥都是李淵同父同母的親兄弟呢?

    可是,如果這樣的話,那麼這四個人就都是李昞的嫡子,那麼按長幼順序無論如何也輪不到當時年僅7歲的李淵,難道說當時李淵的幾個哥哥都已經過世了麼?可是,我們知道李淵這三個哥哥中至少二哥李湛是有兩個兒子的,即長子李博義、次子李奉慈。那麼,從年齡上來說,這個二哥同當時的李淵之間的年齡跨度至少應該在十歲左右。

    並且,這三個哥哥都要在李淵襲爵之前,已經身死,這樣李淵才算是合理的繼承人。

    可是,如果這樣的話,就出現了兩個問題不太說得通了。

    1、李淵的三個哥哥多大年紀就先後死亡了,雖然說當時戰爭比較多,但是三個十幾歲的兒子接連戰死,李昞是不是有些太大公無私了?

    2、假如說,李湛在公元前李淵襲爵唐國公之前就已經身死了,那麼李博義和李奉慈至少在公元572年之前就已經出生了。但是,李博義在“高宗時,擢累禮部尚書”,而唐高宗李治即位是在公元649年,也即是說唐高宗李治在他的叔叔77歲高齡的時候提升為尚書,並且在顯慶時(656年-661年),李奉慈還做著原州都督,此時的李奉慈早已80開外了。雖然不是說不可能,但是還是有些不太合理。

    更大的可能

    獨孤信的四女,即李淵的親生母親,在歷史上生卒年是不詳的,但是應該在公元538年-544年之間,因為獨孤信從東魏逃往西魏,抵達長安的時間便是公元537年,隨即在538年擁有了次子獨孤善,此外,獨孤信的七女獨狐伽羅出生於公元544年,所以,李淵的親生母親出生時間在538-544年之間,而更大的可能即在公元540-542年之間。

    如果按照獨狐伽羅嫁給隨文帝楊堅的年齡,即14歲算的話,李淵的母親嫁給李昞的時間即在公元543年-545年之間,所以前文說李淵的另外三個哥哥如果都是李昞的嫡子的話,那麼,他們的年齡應該都不過十幾歲。

    雖然這個可能性是存在的,但是卻顯得有些不太合乎常理。

    所以,更大的可能只有兩個:

    1、李淵的三個哥哥都是庶出,或者說至少二哥李湛是庶出的。

    2、李昞或者狐孤氏廢長立幼。

    只有這兩種可能才能解釋,李湛在李淵襲爵唐國公以後,依然還活著,並且在此之後,才生的兩個兒子李博義和李奉慈,這樣才“避免”了兩個人,高齡還在唐高宗時期做官,並且還被唐高宗李治所鄙視的結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想買FIT,怕周圍朋友笑話,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