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鋒點1

    我也很奇怪。但是與大環境關係很大。當看到大家都如此的時候,慢慢自己也覺得合理了。中國古代沒有心理學這個學科,但是幾乎各個啟蒙讀物都告誡謹慎交友可能就是這個道理。

  • 2 # 大維新理說

    什麼樣的性格和環境會形成反社會人格?

    我覺得什麼樣的性格都有可能產生反社會人格,而特定的環境下更有可能產生反社會人格。

    我的意思是,一個人是否會成為反社會人格,和性格沒有太大的關係,和環境的影響關係更大。

    俗話說得好:狗急了跳牆,兔子急了也會咬人。

    一個人被逼無奈的時候,什麼事情都做得出來。

    如果大家都相安無事,沒有惡意紛爭,反社會人格從何而來呢?

    如果說某種性格的人比較容易成為反社會人格,這也有些過於誇大其詞了吧?

    反社會人格是指一個人對社會的普遍人群都極其敵視,把自己的不順歸咎於他人,歸咎於社會,因而形成對社會不滿的錯誤觀念。

    曾經讀過一篇小說,說的是某個人去衙門辦事,被別人勒索。出來後,他發誓,一定要當官,把這筆錢收回來。

    他說在一個搶錢的社會里,你不去搶錢就是無德。近墨者黑,或許是對的。

    由此可以看到,反社會人格和性格關係不大,卻和環境有著密切的聯絡。

    反社會人格的形成究竟和什麼性格有關係?這個問題是沒有多大意義。

    反社會人格和什麼樣的環境有關係?這才是問題的根本。

    如果一個人的思想問題很嚴重,也沒有人去過問,更沒有人關心。甚至還有人添油加醋,指桑罵槐。在這種環境裡,他得不到溫暖,看不到希望。

    便將自己憤怒的火焰,對準了那些傷害過他的人,甚至包括更多的無辜者。在他的眼裡,這些人都是自己不幸的製造者。與其等著別人來加塞自己,還不如早點阻止他們的惡行。

    他的觀念裡有這樣一個邏輯:你們早晚都是惡人,我這樣做是阻止你們成為惡人。所以,我是有功之人。我的行為的確不當,但我的內心是好的,是出於善念。

    當遭受各種災難,面對各種不公,受到別人輕視,甚至有條件地選拔的時候。那些過去內心受到傷害的人,便又被環境的“險惡”所激發。

    當然,這是我個人的想法,可能有失偏頗。請大家一起探討,最終達到共識。

  • 3 # 心理醫生張彥平

    人際交往中通常有四種模式:

    1.你好,我不好;

    2.你不好,我好;

    3.我好,你也好;

    4.我不好,你也不好。

    顯而易見,第三種模式最為健康,而第四種模式通常是“反社會人格”。

    這種人格特徵是:

    內心極度冷漠無情,自私自利;充滿戾氣,仇恨他人與社會;凡事自我中心,從不考慮他人感受;攻擊力極強,常常使用暴力解決問題;缺乏憐憫之心和同情心;凡事總是把原因歸於外界(外歸因)。

    造成這種性格有多方面的因素,但主要與以下兩個因素有關:

    1.從小經常受到不公平和不公正的對待

    比如父母經常無緣無故拿孩子撒氣,打罵孩子,讓孩子蒙冤受屈,卻又無奈,無助又無能為力;

    或在學校或社會上遭受欺負,正義卻得不到主張,讓孩子從小種下“仇恨”的種子。

    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尤其在青少年時期,結交不良少年或地痞流氓,使其壓抑已久的憤怒情緒得以發洩,並“強化”其“勝者王侯敗者賊”之不良認知,使其人格不斷扭曲和變態。

    正所謂“愛生愛”,“恨生恨”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我徒手深蹲沒啥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