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甘肅青春
-
2 # 疆士歸途
說起過年,很多朋友都有這樣一種感慨:總是覺得小時候的年過著特別有味兒,長大了,反而覺得越來越淡了,那時候有什麼什麼,現在又怎麼怎麼。真的是年味兒變了?還是我們的心態變了呢?
一、社會環境的改變
首先我們來說一下硬體的改變,這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生的不可逆的改變。比如:
1、交通的發達,交通工具的改變,家家都有車了,人們回家過年的出行方式也多種多樣了,所以不會像以前那麼辛苦了,但同時也伴隨著另外一個問題:應酬多了,走親訪友的範圍擴大了,人也變得越來越累了。以前過年基本上就在附近的幾家親戚那裡拜年,因為遠了走不了,而且這些親戚相對集中,經常走動,也更好玩。
2、電子產業的革命改變了人們的娛樂方式。記得以前,沒有電視、電腦、手機、平板、網路的時候,我們就是人和人耍,大家聚在一起,各聊各的奇聞異事,向老年人問寒問暖,逗小孩兒嬉戲玩耍,最重要的,就是完成各種年俗。比如:貼春聯、貼門神、貼福字;打掃衛生;吃湯圓,必須親自包,小孩兒也要跟著學;守歲,真的要守到0點;放鞭炮,正月初那幾天要早起,放鞭炮把大家叫醒;祭祖,全家出動挨個給祖先上香跪拜。其實,這才是年味兒的真正體現,然而現在很多人卻把這些忽略了,越“農村”的地方才越能看到我們的傳統年俗,這也是為什麼現代人喜歡回家鄉過年的原因。但是如果我們不好好的把傳統傳承下去的話,以後即便在農村,也只能看到每天的打麻將、耍手機、玩兒遊戲(有些地方不已經這樣了嗎?)
3、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前很窮,好吃的平時都很少吃,只有過年的時候,大家才會毫無顧忌的把自家一年的存貨拿出來一起享用,所以,吃飯也是我們喜歡過年的一個原因之一。為什麼很多人都說以前的香腸、臘肉好吃,而現在的不好吃了?其實變得不是臘肉的味道,而是自己的心理,現在好吃的平時都可以吃了,所以過年就覺得沒什麼吃的了,除非你們家鄉還儲存著一道特色的地方菜。比如我們那裡的“大刀丸子”,平時是吃不到的,只有過年才有人弄。
大刀丸子
二、角色的改變
1、以前我們是小孩兒,什麼事情都不用我們操心,我們只知道玩耍,而且不用學習上課,所以,我們會覺得過年就是一種解脫,這是學生時代的我們的共性。但我發現,現在的小孩兒,沒我們以前那樣好玩兒了,有的人甚至覺得過年無聊,原因就是上面說的,人和機器耍與人和人耍的區別。
-
3 # 針織行萬里
六十年代,真不想回憶。從缺吃少穿,到文革十年,感覺穿點新的,吃點好的,就有點念念忘。更可笑的是什麼(擰吃無產階級的饃頭,也不吃資本主義的麵包)真是飽嘗了那苦辣酸甜的前伴生活,憶往夕崢嶸歲月,看今朝不忘初心。
-
4 # 瀘州阿楊
小時候我家裡條件不怎麼好,吃,穿也不好。那時的農村小孩都期待過年,總感覺一年的時間太過於慢常,聽到父母說快過年心情是很高興開心,可以好好的吃一頓大魚大肉了。父母還會給我賣一雙新的鞋子和新衣服,過年給爺爺爺奶奶拜年還給我五塊錢的小紅包,想著讀書時有零花錢用,就是開心快樂!
回覆列表
小時侯最盼著過年,過年有新衣服穿,記得天剛剛變冷,媽媽就開始準備過冬、過年的棉衣,她會用舊衣服拼成棉衣裡,用新一點的棉布作面,會用老家寄來的新棉花,一塊一塊的拼,一點一點的緒,一針一針的縫,有時夜深了,我們還能看到透過一絲絲微弱的燈光,眼光烔烔有神的縫著、做著。子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易恐遲遲歸。就是最好的寫照。每年媽媽還要為我們做一雙棉鞋,底子用舊布,用面打成槳千,再一層層貼起來,納成鞋底,俗稱千層底,鞋面是登心絨的。我至今穿過軍鞋、膠鞋、皮鞋和無數名牌鞋,可媽媽做的棉衣、棉鞋是最好的,因為她不光暖和了我的身體,至今仍溫暖著我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