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蟲》講的是一個階級之間互相傷害的故事,窮人和富人之間互相傷害,窮人和更窮的人之間也互相傷害。那麼你認為由《寄生蟲》引發的中產階級沮喪,真的是矯情嗎?
回覆列表
-
1 # 禾蔚風車
-
2 # 雪湖769
也不算是矯情吧,有時候矯情也是情緒的緩解,面對這樣的現實窮人更多的是無奈,無奈之後呢?還是要按部就班的工作,好好的生活,發工資的時候買點好吃的!
各人有各人的生活方式和對待幸福的標準,年齡越大以為自己懂的越多,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後怨天尤人,可是想想小時候,麥田裡都會有歡聲笑語,拾到幾根麥穗就很滿足的跑回家,只要人健健康康的,全家團圓,知足常樂吧,生活環境不好就自己創造好點的生活環境,用心希望生活會更好,如果生活欺騙了你,那也只是暫時的,哭一場,睡一覺,迎接明天的太陽人窮心不窮,就行!
電影並不矯情,有的人是非常矯情。
承認吧。即使再過幾千年,人還是會分三六九等,窮人和富人依舊存在。這是血淋淋的事實。
電影是藝術,能引發人的思考;而不是讓人無病呻吟。
可笑的是:有的窮人還沒先喊苦,有的富人先躁動起來。說自己如何努力才到今天這一步,又如何體諒窮人。
這富人說了一大通,無非是想表達——俺也不容易呀。
這才是真矯情。
什麼是不矯情?看完電影,聊聊感想,你說破天都沒事。
怕就怕有些人置身於電影中,把自己說得跟“蟑螂”一樣可憐。你有多可憐?可憐到在馬桶旁蹭網?可憐到天天和廁所為伴?也別自作聰明。誰看不到階級差異?誰不知道富人看不起窮人,窮人看不起更窮的人?
再說了這是富和窮的問題?這根本就是人的問題。
只要有人在,一定存在互相傷害。
因為人和人不同。一樣的那是石頭,吐它一口唾沫它都不會理一下你。
每年的冬季,那些為省錢的勞動者們,寧願騎著摩托車回家。從公路到泥濘,從一馬平川到雪山崎嶇。
只為陪陪老人、陪陪孩子。
殺一頭老母豬,然後做成一桌可口的飯菜。大家圍在一起,熱熱鬧鬧、高高興興。這是一件幸福的事。
他們每年如此,他們沮喪了?他們到網上發牢騷了?
再看看某些富人,就是通個馬桶都能整出人生整出吶喊來。你不欠通馬桶的,通馬桶的也不欠你。馬桶被堵住那只是意外,又不天天堵。
看個《寄生蟲》就覺得自己瞬間偉大了?下暴雨不叫外賣不想麻煩通馬桶的,就是理解窮人了?想多了。人家送外賣的不一定給你送,送了也得加錢。人家通馬桶的又不是物業,暴雨天伺候你?再說,物業和樓管不是人?你還又告又打,這牛的,人家可不是奴才。
做人別太矯情。當然人都有矯情的時候。
既然矯情了,就要承受來自吃瓜群眾的吐槽。
我們也得理解這個富人。有情緒很正常。作為吃瓜群眾,也不能站在道德制高點甚至情緒激昂地對她進行人身攻擊。
對事不對人。
如果人和人都能相互理解相互包容,那就好了。也就不會發生“互相傷害”的事情,但這是永遠做不到的。
其實大多數人大多數時候,都不會矯情。
富人也好,窮人也好,大家都忙著生活忙著經營家庭,哪來那閒工夫扯別的。就是扯也是放假無事時的瞎扯,上升不到什麼太高太廣的層面。
說句難聽的。
一開始“由《寄生蟲》引發的中產階級沮喪真的是矯情嗎”這個問題,本身就非常的矯情。你見過幾箇中產階級?就敢說他們沮喪。他們未必有時間看《寄生蟲》。他們活得不要太自在。你探討就行了,哪有矯情不矯情的事,誰認識你,誰又在乎你。
儘管去說。
說錯了有人罵你、有人誇你,說對了一樣有人罵你、有人誇你。這就是人性,多麼正常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