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金兔歷史
-
2 # 覃仕勇說史
答:我來說一個吧,所謂的“漢初三傑”之一的張良,應該是一個被嚴重高估的人物。
後世對張良的推崇,似乎除了武聖姜子牙之外,無人能在其上。
雖然《三國演義》裡,水鏡先生認為諸葛亮的才能自古以來,只有興周八百年的姜子牙、興漢四百年的張子房堪以之相比。言下之意,諸葛亮比姜子牙、張良更牛。
但2006年2月,郟縣李口鎮張店村出土了一塊紅石石刻,上面寫有6行57個字,記載的是諸葛亮和徐庶於建安六年春天拜謁張良留侯廟的事,諸葛亮對張良的評價極高,自愧不如,說:“拜留侯,仰其像不威,然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成帝王之師。吾輩嘆之、敬之、效之。”
“運籌帷幄,決勝千里”這句話,最初出自劉邦之口。
大漢開國,劉邦與眾臣在探討成敗得失,口出豪語,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人,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司馬遷除了在《史記· 留侯世家第二十五》評價張良時重複了劉邦這句話,還在《太史公自序》中特別提到:“運籌帷幄之中,制勝於無形,子房計謀其事,無知名,無勇功,圖難於易,為大於細。”
班固作《漢書》,在《張良列傳》沿襲其說,稱:“高祖數離困厄,良常有力,豈可謂非天乎! ”
這樣,經過大家層層吹捧,唐開元十九年(公元731年),唐玄宗設定太公尚父廟時,以留侯張良配祭。到了唐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姜太公被尊為武成王,以歷代良將十人配享,是為“武廟十哲”,張良為副祀,位列其中。
並且,北宋年間成書的《十七史百將傳》中,張良位居百位名將前列。
到了明朝,明太祖取古今功臣三十七人配享歷代帝王廟,其中照例少不了張良。清朝遵循明朝舊例,取古今功臣四十一人配享歷代帝王廟,其中也有張良。
我再強調一下,張良的確是一個奇才,為劉邦出謀劃策,功蓋天下。
但我要說的是,張良只是一個謀士,不是將才。
我們先來看看張良在滅秦過程中的經歷和建立過的功勞,再回過頭來對照一下這個結論。
張良出身於南韓貴族世家,祖父曾連任南韓三朝相;父親也繼任南韓二朝相。秦滅六國,張良家喪失了顯赫榮耀的地位,因此恨秦入骨,曾在博浪沙椎擊秦始皇,未遂,亡命江湖。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七月,大澤鄉起義爆發,各地反秦武裝風起雲湧。張良因時而動,“聚少年百餘人”,舉旗起事,不利。只好率眾投奔自立為楚假王的景駒。
對比一下,張良和劉邦同是從家鄉聚眾起兵,張良混得灰頭土臉,而劉邦卻是一路高歌猛進,與秦作戰連戰皆捷,並擊斃秦泗川守,可謂意氣風發。
張良在投奔楚假王景駒的路上,在留地遇上了劉邦。
劉邦是個豪爽而有大志的人,他的風度和氣魄,一下子就吸引到了張良。張良於是放棄了投奔景駒,在劉邦帳下“為廄將”。
說來也怪,劉邦自從有了張良,打仗就沒那麼順了,磕磕碰碰,處處受阻。
秦二世二年(前208年)六月,項梁、項羽叔侄所率領的隊伍勢力最大,發展壯大到六七萬人,叔侄倆擁立楚懷王之孫熊心為王,集各路義軍首領於薛城(今山東省滕州市東南)共商大事。
張良大概感覺到跟隨劉邦小打小鬧成不了大氣候,並且他和項梁是舊交,就勸項梁說:“君已立楚後,而韓諸公子橫陽君成賢,可立為王,益樹黨。”項梁接受了他的建議,找來韓王成,立為韓王,並以張良為司徒。
於是,張良高興地跟劉邦“拜拜”,屁顛屁顛地跟隨韓王成收復韓地(指戰國時南韓地盤)去了。
《史記·留侯世家》記:“良為韓申徒,與韓王將千餘人西略韓地,得數城,秦輒復取之,往來為遊兵潁川。”
即張良輔佐韓王成向西攻略韓地,營營役役,轉戰數地,最終一事無成。
而沒有了張良的劉邦,又復雄起。
該年年底,楚懷王命劉邦、項羽分兵伐秦,並約定:“先入關者為王”。
劉邦取道潁川、南陽,準備從武關進入關中。
秦二世三年(前207年)七月,劉邦一下子就攻佔下了韓王和張良攻了一年都搞不定的潁川。
兩相比較,張良帶兵打仗的本事實在是稀鬆平常。
不過,張良隨劉邦南下,卻能連出奇謀。
他先讓劉邦易旗攻下宛城;再讓劉邦用錢財招降嶢關守將,拿下了嶢關。
由此可見,張良善用奇謀,不擅用兵。
這之後,張良又有力勸劉邦離咸陽、還軍灞上;憑藉與項伯的交情,幫劉邦化解鴻門宴凶險,並與劉邦一起“尿遁”的經歷。
但是,項羽自立西楚霸王,“計功割地”時,張良的投機心態又流露出來了。
項羽分封了十八位諸侯王,把劉邦分封到偏僻荒涼的巴蜀。
這個時候,估計張良是看到了劉邦再難翻身,就打算離開劉邦回南韓輔佐韓王成。
但他把劉邦賞賜給他的金百鎰、珠二斗轉贈給老朋友項伯,讓他再為劉邦請求加封漢中地區。這樣,劉邦才得以擁有秦嶺以南巴、蜀、漢中三郡之地。
還有,張良兩次不看好劉邦,兩次在劉邦面臨困境時主動脫離了劉邦陣營,即他的看人眼光還是有很大缺失的。
張良第二次迴歸劉邦,是在劉邦出漢中平定三秦之後。
這張良沒回歸前,劉邦兵鋒掠處,所向披靡;而張良迴歸後,劉邦先是在彭城大敗,其後便陷入了與項羽長期苦戰的局面中。
不過,這也不能怪張良。
一句話,張良是個謀士,而非名將。
比較張良與劉邦的能力,張良將兵應該是“不過能將千餘”的水平。
所以,把張良尊為“武廟十哲”之一,是過度拔高了。
-
3 # 狄飛驚
不可否認,張靈甫曾經浴血奮戰,參加過抗日戰爭,做出過貢獻,但作者說他被高估,是因為他的抗戰貢獻被高估了,以他的貢獻還夠不上“抗日名將”的資格。
說起張靈甫,很多人第一時間想起的是孟良崮戰役和整編74師。不錯,其實張靈甫的知名度如此之大,很大程度是因為他被擊斃的結局,而不是他的抗戰貢獻。
但在整個抗日戰爭中,張靈甫更多是作為校尉級的中低階將領,率領所部參戰,並未直接策劃、指揮過任何一場戰役,也沒有特別突出的貢獻,距離名將差距明顯。
1944年,張靈甫被提拔擔任第74軍少將副軍長,成為將級軍官;1946年4月,張靈甫被提拔擔任第74軍中將軍長;當年5月,第74軍改編為整編74師,張靈甫擔任中將師長。
-
4 # 時間的合流
樓主你好,很榮幸為你解答。
歷史上有哪些被嚴重高估的歷史人物?
看到這個問題,腦中立馬浮現一個人,明明是個失敗者,但是卻得到了後世人的讚美。他就是崇禎,一個亡國君主,卻被他的對手敬佩,最後還留下了各種對大臣的指責,文臣皆可殺,還有大臣誤我,至失天下。而後人也接受了這些說法,認為他是位好皇帝。
說起崇禎,大家的印象都是,兢兢業業,勤政愛民。亡國君主有很多,但最終能留下個好名聲的也只有他。崇禎皇帝自己也說了,君非亡國之君,諸臣皆亡國之臣。
為什麼這麼說,崇禎在位期間非常勤勉,每天都工作八小時以上,嚴格按照儒家規範做人做事。而他的自有評價有多高呢?有人拍馬屁說他好比漢文帝,他就不高興了,說那是二流皇帝。拍馬屁一看不高興,又說可比唐宗宋祖,他還是看不上。可見崇禎對自己的評價有多高,就連第一個打進紫禁城的李自成都對他讚歎有加。
然而就是這麼個皇帝,跟大臣之間的關係卻是非常的差,這也是明代的傳統,但這是有區別的。朱元璋是很開國功臣關係不好,卿不死孤不安,江山不能安全,所以要弄死你們,還有跟貪官汙吏關係不好;嘉靖皇帝主要跟言官關係不好;萬曆皇帝就更絕了,你們都不是好東西,就不見你們得了。
孫傳庭是晚清時期非常了不得的文臣,也是一位武將。當年他和範承疇兩個人滅李自成,滅張獻忠,還把高迎祥抓住。李自成其實已經被打得不行了,後來才又東山再起的。
就是這麼個能文能武的人,後來崇禎懷疑他裝病,還把他抓起來,甚至要殺掉。要不是最後實在沒人打仗了,才把他放出來。而剛從牢裡出來的孫傳庭不了解前線的情況,跟崇禎吹牛逼,只要五千精兵就能滅了李自成。
結果到了前線一看,我滴個乖乖,李自成的隊伍已經壯大到山呼海嘯的聲勢。這玩意哪是五千精兵就能搞定,孫傳庭立馬向上級打報告,要求增援。你猜崇禎怎麼做的?崇禎說:“你不是自個兒說五千就夠了嗎?不給,就拿五千打。”結果硬生生逼著孫傳庭戰死在潼關。
崇禎皇帝還有另外一個毛病,就是從來不擔責任。他是怎麼做的,兵部尚書陳新甲跟他提了個建議,咱們主要敵人不是李自成嗎?那我們跟後金談和吧!崇禎也同意了,讓他去辦,後來談和成功了,可是陳新甲不小心走漏了訊息,引得朝堂一片譁然。把崇禎給氣的,最後找了個藉口把陳新甲給殺了。
還有一個兵部尚書就更倒黴,這人叫王洽。後來兵部尚書出缺,崇禎一看這哥們高大魁梧,長得像門神,那就來好好把門。一個從沒讀過兵書戰策的工部侍郎,一下晉升為兵部尚書。王恰雖不懂打仗,但很勤勉,至少沒犯過錯。可是在一次大敗後,崇禎又開始作了,打敗仗好氣好氣怎麼辦,找個人來殺殺解氣吧。找誰好呢?一看,你門神沒把好門,讓敵人破關而入,就生生的把沒犯過錯的王恰宰了。
崇禎一生之中也下過許多罪己詔,有歷史學家就發現,崇禎每次下完罪己詔,就憋了一口火,之後一定要找茬殺一個人。在皇太極又一次,破關而入,敲完竹槓走後。崇禎又開始找人出氣了,盯上一位叫吳昌的大臣,硬說人家勾結宦官,把持朝政。人家是復社的,還有幾分硬骨頭,就是不承認,結果就在朝堂上,用夾棍生把人腿給夾斷。
不過崇禎最後還是被自己給作死了,歷史上因為打輸了出逃的皇帝很多,為什麼崇禎跑不了,因為他一提出來就招到群臣反對。原本他是能偷偷跑掉的,因為不肯自己掏腰包,非要戶部出錢,結果把這事放到朝堂上,竟沒有一個人支援他。最可笑的是,李自成最後攻破皇城,從皇室內部搜出了三千二百萬兩,這還一直在哭窮,真是自作孽不可活啊。
就這麼個主,沒有一點承擔。大臣有功不賞,無錯也罰。把一個個好好的國家整沒了,死後還把過錯推得乾乾淨淨的,給自己留了個好名聲,這算不算被歷史給高估了。
-
5 #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061
為什麼說他是被嚴重高估的人物?接下來就讓我們來看看趙雲在各大史料中的形象。
身高八尺,身形魁梧這些倒是沒說錯,但可能這也是傳聞中跟他唯一符合的一點了。陳壽評價“其黃忠、趙雲強摯壯猛,並作爪牙,其灌、滕之徒歟? ”意思是他和黃忠是像灌嬰、夏侯嬰一樣的猛士,足夠充當帝國爪牙。對於這兩位漢朝開國大將,我實在是難以想象他們有勇有謀的樣子,陳壽將他們對比相信他們之間還是有相當共同點的。至於五虎上將的說法其實在當時並沒有,而後來出現之後,其中的排名也是關張馬黃趙。有一句話叫蜀國小國爾名將唯羽,還有一句評價叫關張萬人敵,黃趙為爪牙。趙雲戰力最多與黃忠相當,都是屬於關二爺看不起的範圍。證明他戰力並非超神還有不少例子,比如趙雲力戰文丑,雙方難分勝負,二爺則三合斬文丑。單騎救主的確是真事,但絕對沒有七進七出,記載的事一進一出。但是長阪坡的首功必須記給張飛,如果不是張飛二十餘騎斷後,整個大軍都得團滅。
關於趙雲的地位,他並不像有些人所言是劉備的保鏢頭子,他在蜀漢成立後任鎮軍將軍,正三品。不算太大,但也不小,直觀比較,略小於魏延的鎮北將軍。但他在蜀漢地位的確不算太高。足足120人的《漢中王勸進表》他都未能位列其中。
-
6 # 史官記
劉邦+孫武+忽必烈!都是被高估的!
手段殘忍之外,相信不會有太多人質疑他的能力,反而會覺得項羽這個匹夫之勇的莽夫根本不可能是劉邦的對手,大多會將劉邦放在正面來看待。但是劉邦擅長於籠絡人心,他之所以能夠打下江山除了險象環生的一次次經歷命大死不去之外,和他對待當時的世家大族很有關係,給予了各種承諾,後世都在跟風,致使中國的一個個皇朝從此變成了一蹶不振的守成派。
他所經歷的戰爭和韓信這樣的名將更加相去甚遠,只能說是一個低階的軍事家,和頂尖水準差天共地,後世將其著作《孫子兵法》奉為軍事聖經後,軍事上的謀略可以說是每況愈下,坐擁百萬大軍都拿區區的少數部落毫無辦法,《孫子兵法》的內容可取度不高,或者說不夠卓越。
相信大家都認為他是雄才大略,能打仗,很威武。但是實際情況並非如此,這個人很擅長內鬥,爭權。而且對於除了成功滅亡已經奄奄一息的南宋以外,其他的對外戰爭竟然全部失敗!而且忽必烈不僅打仗不行,治國也不行,任用的人才,基本上都是平庸之輩,這直接加速了元朝的滅亡。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
7 # 歷史的發生
近代歷史被嚴重高估的當屬張學良。
(張學良)
電視劇《少帥》的熱播讓張學良又火了一把,有觀眾表示看《少帥》就是衝著李雪健教科書式的演技去的,“大帥”皇姑屯喪命,整部戲已然乏味,對張學良提不起興趣。
張學良為什麼有如此爭議?
1.虎父有犬子
綠林出身的張作霖,僅讀過幾個月的私塾,文化水平堪比盲流,這絲毫不影響他在東北的發展。正如他所說:“江湖不是打打殺殺,江湖是人情世故”。張作霖能夠在東北稱王,這與日本人的扶植分不開。日本人扶植他是想讓他做傀儡,進一步控制東北最後控制全國,日本人的技倆他再清楚不過。張作霖雖為草寇出身,但是不缺乏民族氣節,面對日本人的咄咄逼人,他嚴詞拒絕,最後命喪皇姑屯。
(張作霖)
日本人制造的“皇姑屯”事件,對張學良來講此乃家仇,而後少帥成了大帥,東北易幟。張學良的不作為,讓日本人有了可乘之機,隨時準備大幹一票。
1931年7月6日,張學良電告東北財務委員會:“此時如與日本開戰,我方必敗。敗則日方將對我要求割地償款,東北將萬劫不復,亟宜力避衝突,以公理為周旋”。割地償款已滿足不了日本人的野心,他們痴心佔中國、奴其民。
九一八事變爆發時,一萬多東北軍執行了張學良的不抵抗政策,原本的試探成了赤裸裸的侵略。短短四個月時間,128萬平方公里的黑土地淪為日戰區,3000多萬同胞成了“亡國奴”。
日本人佔領東北軍的軍火庫,裡面武器彈藥數不勝數。不知是張公子跑的太快來不及攜帶,還是怕這些錙重影響了逃跑速度。被日本人繳獲的武器彈藥本來是用來強中國防,可最終還是射在了我軍民的身上,每思及此,痛心疾首。
國仇家恨也沒能激起張學良的鬥志。
2.花花公子
張學良的浪蕩公子哥是出了名的,吃喝嫖賭毒樣樣精通。老子打江山,兒子享其成。張作霖死後,東北軍與日本關東軍劍拔弩張,可張公子依然我行我素,風流韻事人盡皆知。
(張學良與蔣介石)
九一八事變當晚,日本關東軍夜襲北大營,東北軍高層就此事請示張學良,電話打了好多通愣是找不到人。戰事正酣,張公子正在北平前門中和戲院觀看梅蘭芳的《宇宙鋒》,興趣頗高。看來張作霖的死對於張學良似乎已忘在腦後了。
總結
(晚年張學良)
-
8 # 勇戰王聊歷史
本以為胡宗南是因為“通共”才這麼菜,沒想到他是真的很菜。帶著二十多萬人去打延安,結果,差點把部隊全都送給了解放軍。
在國軍中,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句評價:“胡宗南也就是個團長”。看似是貶低胡宗南,但是細想的話,還是很有道理的。
其手下的中將軍長劉戡,少將師長嚴明、廖昂,旅長李昆崗、麥宗禹,等高階將領,不是死了,就是被俘。等到1948年4月,胡宗南被打出陝北的時候。解放軍西北野戰軍因為收編的俘虜兵太多,已經成了“南方部隊”。
胡宗南這哪是去打仗啊,明顯是去給彭德懷送兵源的。
1950年,胡宗南在臺灣還被以“受任最重,統軍最多,蒞事最久,貽誤軍國最巨”為由彈劾過。不過,經過陳誠和蔣介石的調解,此事不了了之了。
回覆列表
最被高估的皇帝——乾隆皇帝。
乾隆是滿清入關的第四位皇帝。乾隆的一生中做了很多事情,例如,乾隆命人修《四庫全書》,平定少數民族叛亂,懲治貪官以及緩和階級矛盾等等,乾隆的功績看上去是比較不錯的,對國家的貢獻也算可圈可點。
首先是康乾盛世,有人說康乾盛世是虛假的盛世,有關這點這裡暫且不論。但所謂的康乾盛世,貢獻最大的應該是康熙和雍正兩位皇帝,而乾隆實際上只是坐享其成。
因為祖父兩輩留下的根基太好了,所以乾隆的日子過得很閒,至少比雍正閒很多,但乾隆沒有閒著,喜歡自己給自己找事,喜歡折騰,一折騰,就差點把國家給折騰進去。
其實,乾隆就是想學祖父康熙,想下江南體恤民情。只是,康熙六巡江南是真的為了體恤民情,而乾隆則有些醉翁之意不在酒。比如康熙南巡,不管到那裡,每次消耗的費用不過一兩萬。乾隆則很講究氣派,他南巡時帶著大量的后妃、王公貴族、文武官員,單單是乾隆的衣物、器具就要花費數萬。
乾隆每到一處,不僅擾民,還讓地方官員進獻各種山珍海味,而且從全國各地運來許多的食品,就連飲用的水源都是從北京、濟南以及鎮江等地專門運來的。所以說,乾隆實際上是以體恤民情的名義貪圖享樂。
我們知道,《四庫全書》是由大學士紀曉嵐組織編纂修訂的,看起來,《四庫全書》是發揚文化、弘揚文學,實際上是為了穩固乾隆的統治。為了編纂《四庫全書》,乾隆下令焚燬的典籍超過71萬卷,而《四庫全書》總共只有7.9萬卷。換句話說,乾隆皇帝其實是“以修書之名,行焚書之實”。
乾隆年間有一個大貪官和珅,事實上,乾隆不可能不知道和珅的貪。只是乾隆太貪圖享受了,但他又想把自己弄成一個賢君,把自己弄得很節儉的樣子,實際上,乾隆和節儉一詞毫無關係,雍正才叫節儉。而和珅之所以能得到乾隆重用,就是和珅能幫乾隆搞到很多錢來滿足乾隆奢侈的生活。
乾隆特別好大喜功,他後來自己總結了自己的一生,說是有“十全武功”,所謂的十全武功,即兩次平定準噶爾之役、平定大小和卓之亂、兩次金川之役、鎮壓臺灣林爽文起義、緬甸之役、安南之役以及兩次抗擊廓爾喀之役。為此,乾隆自詡“十全老人”。
而乾隆對康熙、雍正的貢獻隻字未提,自己給自己加頭銜,說起來就是沽名釣譽。
至於乾隆自詡“天朝上國,物產豐盈”而閉關鎖國,這點大家都很熟悉,這裡就不詳聊了。總之,乾隆的功績和貢獻確實有,而且能力比後面的幾位皇帝都要好,但乾隆皇帝確實被高估了,而且是最被高估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