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西安寶媽互助組
-
2 # 宋少衛
在孩子未滿18歲期間主要接受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而最重要的是家庭教育,尤其是在孩子上學之後。很多家長認為孩子上學了,主要的教育責任就交給了學校,這會給孩子帶來十分不利的影響。那麼如何教育孩子才算是正確的方式,如何表達才能讓孩子明白父母的愛。需要從一下幾點進行分析:
第一,父母對孩子的關注要適度。父母在孩子嬰幼兒時期由於對新生命的不適應,很多父母會高度關注孩子的時刻變化。但隨著孩子漸漸長大,父母需要慢慢"放手"。孩子的成長不僅需要父母們的愛更需要的是愛的空間、愛的自由。愛孩子並不是說只要孩子開心就毫無限制的答應孩子所有的條件,也不是像很多家長說的“放養”。這樣的不適度反而會造成孩子的不安全感,因為他們做什麼事都不知如何區分對錯。
對孩子的關注要適度是指教育孩子時需要制定一些規則,並且全家都要去遵守。當孩子出現錯誤時按著規則的獎懲制度對待孩子,不是由父母自身的負面情緒去懲罰孩子。在一定的範圍內給孩子犯錯的機會,給孩子改正的機會。
第二,父母對孩子的教育要適度。在孩子上學之後很多父母依然延續了在孩子嬰幼兒時期的相處方式。對孩子的高度關注就是在附加壓力,尤其是在孩子上學之後。很多孩子從幼兒園到上學學之後壓力在不斷增大,這期間對於父母孩子更需要的是幫助而不是督促。很多父母會認為自己沒有自制能力和剋制能力,這恰恰是由於父母用成人的標準去要求孩子。
對孩子的教育要適度,不止是要適度的引導教育孩子的學習生活,更是要適度的管教孩子的不足,不要過度擔心焦慮。正向強化更能夠促進孩子的內部驅動力。
——————————————
8箇中國式育兒“坑”:
1.嚴厲“虎媽”: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
2.佛系“兔媽”:對你的疼愛是手放開;
3.嘮叨“雞媽”:全面開啟嘮叨模式;
4.溫柔 “貓爸”:君子動口不動手;
5.“袋鼠爸爸”:“中國式”溺愛+過度保護;
6.暴躁“狼”爸:大不了就“打”一頓;
7.“猩猩父母”:只要在我眼皮底下就行;
8.“鷹式”教育:只有吃一塹,才能長一智。你爹媽是哪種?
當媽式擇偶、保姆式妻子、喪偶式育兒、守寡式婚姻。
在中式教育中,爸爸媽媽容易陷入“嚴格圈養”和“佛系放養”的兩個極端。
父母最常說的一句“我是為你好”,總是把寶寶置於無力反駁的境地。
而作為父母的你或許在教育孩子時“太用力”,借疼愛之名,卻沒有真正做到為孩子好。
家長的過度幫助、過度保護、過度指導、過度關懷,剝奪了孩子建立自我能效的機會,自我能效是透過一個人看到的行動能產生成果而建立起來的,而不是父母代表他們做出的行動。孩子要想建立自我能效,必須更多的由他們自己為自己的人生思考、規劃、決定,併為之行動、期望、應對、試驗、犯錯、夢想以及體驗。
當然,這並不是家長要完全退後,放任不管,而是說,千萬不要把成績作為孩子童年奮鬥的目標。
當我們代替孩子去追尋理想大學、理想工作時,這種對於成功的定義太過狹窄,我們真正該關心的是孩子的習慣、心態、技能、身心健康,給孩子能夠為成功奠基的童年。
沒錯,頂尖大學看中成績、榮譽、獎項;但是,你完全不必為了幸福和成功的人生非頂尖不去,幸福和成功的人生也會來自社群大學,來自名不見經傳的學校甚至退學。
孩子不是盆栽,是野花,是未知品種的野花。我們只需要提供環境,透過愛,讓他們變得強大。上大學,選專業,找工作,諸如此類,都是他們自己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