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王建強書法
-
2 # 悠然書法
隸書也叫“隸字”、“古書”。是在篆書基礎上,為適應書寫便捷的需要產生的字型。
就小篆加以簡化,又把小篆勻圓的線條變成平直方正的筆畫,便於書寫。是在監獄裡創造出來的字型。分“秦隸”(也叫“古隸”)和“漢隸”(也叫“今隸”),隸書的出現,是古代文字與書法的一大變革。
根據出土簡牘,隸書萌芽於戰國,始創於秦朝,定型於西漢,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上承篆書傳統,下開魏晉、南北朝,對後世書法有不可小覷的影響,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
隸書獨立品格和美學特徵的形成,不是東漢的高度規範和成熟,而是存在於四百多年的隸變過程中。
關於隸書的起源,歷來眾說紛紜。概括起來有這樣二種觀點:
1、秦篆書寫煩冗,不利交流。奏事繁多,還是用“篆之捷”的“佐書”書寫方便、快捷。於是採用了民間中下層書寫中流行的草率急就的“草篆”體。
2、這種“簡捷易寫”的“草篆”體並不規範統一,由秦獄吏程邈整理了一套方案為官方應用。因他的身份是獄隸,因此就把這種字型叫“隸書”。歷史上也就有了程邈創立隸書的說法。
程邈本是縣吏,因罪被囚禁在雲陽監獄。獄中的程邈經過十多年的研究,將篆書的筆畫和結體作了簡化,並作隸書三千字上奏秦朝,結果所創書體稱為“隸書”,他被任命為御史。這種傳說同倉頡造字一樣屬古代文人杜撰的神秘故事。實際上,漢字的任何一種書體都不是某一個人所能創造出來的,而是由於社會進步、變化和發展的需要刪繁就簡而成的。也許程邈的功勞在於蒐集整理了隸書,並使之成為官方小篆的輔助書體。
隸書又稱“八分”。但“隸書”和“八分”的關係,各家說法不一,至今尚無定論。
可以這樣認為:隸書與“八分”,是同一種書體的不同叫法。初為古隸,後來出現的漢隸稱為八分。隸書包括八分,八分是隸書中的一個部分。
對古文字而言,隸書是一種草創的簡化字。在秦代,一般只在管理工役和囚徒的下級官吏的行文中使用,這些官吏屬於“隸人”,所用的書體就稱為“隸書”。
隸書又稱“史書”、“佐書”、“八分”、“隸分”和“分書”等。其中,漢代有“書佐”一職,是專職書寫的低階書吏,“佐書”之名由此而來;“八分”一名,即隸書的左波右磔,當時有一種說法:筆勢收束無波稱“隸”,筆勢舒展名“八分”;“史書”則因所習用的人而命名。隸書的主要特徵是“波挑”(或叫雁尾),所以長期以來,人們把波勢法的書體稱為“隸書”。
隸書萌生於戰國初期,成熟並盛行於漢代。在書法史上,漢代的隸書和清代的隸書是隸書史上的兩大高峰。
-
3 # 千年蘭亭
隸書的起源,從目前掌握的實物資料,可以追溯到戰國後期。
1980年,在四川省青川縣發現秦武王二年時的隸書木牘二件。
1975年,在湖北發現秦昭襄王五十一年時的“五十一年曲陽土五邦”九字隸書。
這兩條隸書字型的發現,填補了書法史上的空白,解決了歷代關於隸書起源問題的爭論。
隸書,在中國文字和書法的發展史中,佔據了極為重要的地位。它的出現,破壞了文字產生的六義,變成了不象形的象形字,並最終發展成方塊漢字。
回覆列表
隸書據傳為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獄吏陳邈所創。
隸書從秦代起,經兩漢到三國,在楷書沒有創制通行前,都是主要書體。
兩漢時期隸書逐漸有所改變與美化。西漢的隸書還有些秦隸的遺意,到了東漢,特別是後期,書寫便趨於工整精巧,結體扁平,筆畫間出現了波磔,用筆變化豐富,有了強烈的藝術性,形成了漢隸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