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HXB520
-
2 # 雪飛揚之真見
有時人生真不如一句陶淵明
大家都知道陶淵明和他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詩句,大多認為他是個避世的隱居者,其實他做過很長時間的官,並深知官場的水深和黑暗。以他的才情和高品是註定和他們搞不到一塊的。所以有一些人也有此意,就會說出有時人生真不如一句陶淵明的感嘆!為何呢?那就先來介紹一下他的生平:
陶淵明字元亮,晚年更名潛,別號五柳先生,私諡靖節,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東晉傑出詩人、辭賦家、散文家,被譽為“隱逸詩人之宗”、“田園詩派之鼻祖”。
二十歲時,淵明開始了他的遊宦生涯,以謀生路。《飲酒》其十就有記錄,在此階段他出任的低階官吏詳情已不太清楚。在短暫的居家生活後,二十九歲時,他出任州祭酒官,不久便不堪吏職,辭官歸家。不久州里又召他做主簿,他辭卻了此事,依舊在家閒居。隆安二年,淵明加入桓玄幕。隆安四年初奉使入都,五月從都還家,三年丁憂期滿,淵明懷著“四十無聞,斯不足畏”的觀念再度出仕,出任鎮軍將軍劉裕參軍。此時他的心情是矛盾的,既想為官一展宏圖,可在出仕後卻仍然眷念田園,“目倦川途異,心念山澤居”。義熙元年,淵明為建威將軍劉敬宣參軍,經錢溪使都,動盪於仕與耕之間已有十餘年,他已厭倦了也看透了官宦生活。
真正的隱居生活:義熙元年,淵明最後一次出仕,為彭澤令。淵明作《歸去來兮辭》,掛印辭官,以果敢決然的態度,毅然放棄官場的生活,這種果敢決然是後世眾多羨慕者和想效法者做不到的,這正是人生真不如一句陶淵明的重要原因了。
此時的淵明正式開始了他的歸隱生活,政治態度進入明確的時期,思想上也入於成熟的時期。不同於之前的躬耕生活,這時的他是有意識的了,他可以這樣做,而且也明白為什麼要這樣做。他以往的田園生活似乎是地主,此時卻是勞動的更多,也就是更接近於一般農民的生活,都會親力親為。因為他深深地知道這種生活才是自己喜歡的需要的,是真正自己熱愛的生活方式。
期間他創作了許多反映田園生活的詩文,如《歸園田居》五首、《雜詩》十二首。《五柳先生傳》、《桃花源記》,義熙十一年,朝廷詔徵他為著作佐郎,淵明稱病沒有應徵。元嘉四年,檀道濟聽聞淵明之名,去看望他,贈以粱肉,並勸他出仕淵明卻拒絕了他,所贈粱肉也沒有收下。同年,淵明卒於潯陽。他去世以後,友人私諡為“靖節”,後世稱“陶靖節”。
陶淵明的田園隱逸詩,對唐宋詩人有很大的影響。杜甫詩云:“寬心應是酒,遣興莫過詩,此意陶潛解,吾生後汝期”。 蘇東坡對陶潛有很高的評價:“淵明詩初看似散緩,熟看有奇句。大率才高意遠,則所寓得其妙,造語精到之至,遂能如此。似大匠運斤,不見斧鑿之痕”。 毛澤東主席詩:“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裡可耕田”。由此可見陶淵明思想和詩文對後世的影響之大。
回覆列表
我來個趣解吧。後來人都說陶淵明詩寫得好,開創了田園詩風。而我認為他餅畫得好,一半在南山,一半在田園。他為後來人描繪了一幅精神藍圖。遠離爾虞我詐的俗世而回歸田園,飲酒寫詩賞菊。事實上他的生活並不如詩,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無論選擇怎樣的生活都是要付出代價的,然而我們仍然嚮往那樣一種悠然自得的生活。我記得海子有句詩“天空一無所有,為何給我安慰”,有些人側重了物質,可能就丟了一部分靈魂,而有些人側重精神,當然遭受人世的苦難。無論怎樣的選擇都不能以對錯來區分,隨著成長我們會發現許多事都不是非黑即白的。所以我們大部分人選擇了偶爾抬頭看看天空,然後再重新埋頭俗世,這是生活本身的哲學。現在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人生存的壓力也越來越大。人們開始嚮往西藏,而318國道火了,因為它不僅是一條路,而成了一種精神符號。就如陶淵明所描寫的桃花源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