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非藥物免疫療法創始人
-
2 # 航天面面觀
太空行走是宇宙探索中最危險也最有意思的事情之一。想象著你穿著航天服進入黑漆漆的太空中,僅靠幾層特製面料和先進的生命保障系統把自己和周邊的世界分離開,接著開始執行太空任務,這到底是一種怎樣的感受?在這過程中有哪些是我們想象不到的事情?
據說,航天員身穿航天服用手操作時,他們的感覺是相當於戴著曲棍球手套工作。此外,航天服的下半身是非常僵硬的,因為航天員實際上不用行走。
另外,大家可能有所不知,航天員太空行走的時間是非常寶貴的,因為要穿好航天服到空間站外行走並不是件易事。因此,航天員們要接受反覆的流程練習直到養成習慣。
2008年9月27日下午,航天員翟志剛成功出艙,實施中國首次空間出艙活動。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圓滿成功,標誌中國由此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出艙活動關鍵技術的國家,中華民族漫步太空的夢想終於實現。
我們知道,和神舟五號、神舟六號任務不同,神舟七號任務乘組面臨的最重要任務是實現航天員太空出艙,這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計劃第二步中十分關鍵的一步,成功實施將標誌著中國完全有能力開展艙內和艙外各種太空實驗活動,併為中國實施航天器空間對接、建立空間站打下堅實基礎。
那麼,在地面上如何訓練呢?
為了模擬訓練航天員在失重時進行工作,在地面可以用中性浮力水槽產生“失重”。它的原理是,當人沒入水中時,使人的重力和浮力相等,即中性浮力,獲得模擬失重的感覺和效應。
在中國航天員中心有亞洲最大的中性浮力模擬失重訓練水槽。水槽深10米,直徑23米,水都是抽自1700米深度以下的地下水,加了臭氧進行消毒和殺菌。
中國航天員中心的中性浮力水槽建築。
航天員的水下訓練服帶有很多裝置,每件訓練服有240公斤重,航天員穿上這些衣服後,起吊架連人帶衣服把他們吊進水池裡。最多的時候,航天員一次在水裡要訓練6個小時,熟悉失重狀態下運動和作業的規律技巧。
原理雖然簡單,實施起來卻非常麻煩。下水前,工作人員首先要對航天服進行第一次配平,藉助鉛塊的增減,使身著航天服的航天員的重量與水的浮力相抵,然後再將航天員吊入水中。每次訓練,至少需要7名潛水員進行保障,再加上地面工作人員就有50多名。
航天員景海鵬穿好生理背心、內衣和液冷服後,在岸邊穿水槽航天服。
吊起,準備入水。
入水,準備訓練。
雖然航天員早已透過培訓獲得了深水潛水合格證,但穿著水槽訓練服在10米水下訓練仍然風險很大。一旦服裝、裝置出現故障或出現操作失誤,就有可能對航天員的心肺系統造成傷害,甚至導致退出航天員隊伍。為了確保航天員的安全和指導他們訓練,訓練中心工作人員在水槽裡安裝了4部水下攝像機、一部移動攝像機、通話系統以及生理引數監控系統,航天員水下一舉一動盡在掌控之中。
2008年8月7日,翟志剛在進行中性浮力水槽水下操作訓練。
“神七”出艙活動的每個動作、每個細節都是設計好的。在水槽裡,航天員也遵循著這樣的路線,每一個動作都要重複很多次,以檢驗其合理性。失重水槽畢竟不同於太空,水會產生阻力,航天員的動作要儘量緩慢,以此來克服阻力的影響。航天員每次訓練至少2-3小時,每次出來,全身溼透。太空中每一步,都在地面“走”得如此不易,難度超乎想象。
回覆列表
完全不一樣,地球有引力,所以人的邁步是腳踏實地的,很穩健,而太空邁步是在失重狀態下,完全沒有上下左右的概念,整個人都是飄起來的,而且因為太空沒有氧氣,必須穿著厚厚的太空服,這個邁步實際上是很不好掌握的,這個區別可以說是天壤之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