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鄧海春

    明太祖朱元璋把諸王分封制度作為維繫王朝長久的重要舉措之一。

    洪武元年(1368)開國之時,朱元璋就曾以漢代七國之亂為例,對太子進行過教育。洪武元年正月,朱元璋問太子漢代七國之亂的是非曲直,太子認為“曲在七國”。對此,朱元璋卻有另外一番看法,他對太子說:

    此講官一偏之說。宜言景帝為太子時,嘗投博局殺吳王世子,以激其怒。及為帝,又聽晁錯之說,輕意黜削諸侯土地,七國之變實由於此。若為諸子講此,則當言藩王必上尊天子,下撫百姓,為國家藩輔,以無撓天下公法。如此,則為太子者,知敦睦九族,隆親親之恩;為諸子者,知夾輔王室,以盡君臣之義。

    洪武元年(1368)正月正是朱標剛剛被冊立為太子之時,朱元璋此時有意對太子講述他對七國之亂的看法,自然不是為“七國”翻案,而是太子與諸王、長兄與幼弟之間應有的關係向新立太子朱標闡釋。在他的治國理念中,太子就應使親屬間親善和睦、親親之情日益濃郁;其餘諸子則應盡全力輔助太子、皇帝,以答君臣、父子、兄弟之義。諸王分封制即是這一影響下的產物。其後,太子朱標也確實以長兄的身份,敦睦親屬、厚待諸王。上圖山西大同復建的代王府

    分封制確立後,朱元璋一方面於各種禮儀制度中進一步強調親親之情,以消弭等級秩序所造成的親情疏離。如在洪武十四年(1381)版《祖訓錄·禮儀》中規定:凡親王來朝,天子御正殿,王于丹陛上行五拜禮。禮畢……若親王是尊長,天子於便殿敘家人禮,王坐東面西,受天子四拜,禮畢,就坐,天子居中南面坐,所以尚親親之義。上圖開封龍亭公園,原周王府所在地

    明代分封不同於漢初。

    洪武十四年(1381)《祖訓錄》中明確禁止藩王隨意干涉地方行政、司法、財政。唯有對於地方軍隊,因分封制護衛皇權的目的,諸王仍保有合理條件下對地方軍隊的指揮權。但同時也禁止諸王與地方守鎮過度親密。上圖廣西桂林靖江王府承運門

    朱標死後,朱元璋雖然對分封制的隱患進一步防範,但他更重視的還是親親之義,希望諸子間、叔侄間和睦相處,共同維繫王朝長久。不過,朱元璋無法左右自己駕崩後的歷史發展,他雖不斷強化諸王和建文帝的叔侄之情,最終還是發生了燕王朱棣奪嫡自立的“靖難之役”。而“靖難”後,朱棣雖在名義上宣揚要復太祖舊制,但實際上較朱元璋時期的諸王“親親”之意,已對藩王多有防範。至中葉以後,因有朱高煦、寘鐇、宸濠反亂的發生,法制日增,防閒過峻,親親之義亦逐漸淡去,以致“出城省墓,請而後許,二王不得相見”。

  • 2 # 孤獨使者

    朱元璋搞分封,我認為有三點:

    一,情感方面“傳統的儒家思想”

    天下是老朱打下來的,江山都是老朱家的,分給兒子是理所當然,好像現在咱們的家族分家一樣,老朱他也是人不是龍,愛護兒子也是人之常情,大臣即使反對也能駁回。

    二,政治方面”分封兒子好過封賞悍將

    驕兵悍將們如果封賞不均的話,有可能引起社會動盪,這是老朱不願意看到的,而且老朱生性多疑,怕這些將軍們擁兵自重,分封給兒子們的話可以堵住悍將們的嘴,給悍將們高的爵位和金銀就行。

    三,軍事方面”抵禦外敵,歷練兒子“

    王子們守衛國土放心,同時也能歷練他們的膽識,同時也能起到鎮攝奸臣的作用。

    往最壞了想,即使兒子們造反了,不管最後誰取勝,天下還是他老朱家的。所以他始終都是人生贏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娃”可以組哪些詞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