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時間的背後52
-
2 # 秦皇漢武
三國時期,蜀漢的地盤僅僅侷限於益州一地,無論是經濟還是人口,都無法跟強大的曹魏相提並論,為了壯大自身,為北伐積攢實力,諸葛亮採取了多種辦法,比如發展農業、鹽鐵官營等等。但這些方式,吳、魏兩國也在進行,所以,單靠這幾種傳統充盈國庫的方式,僅靠益州一個地方,無論如何是實現不了“跨越式”發展的。
為此,諸葛亮選中了秦漢以來巴蜀地區的特色產業:蜀錦。得益於發達的養蠶種桑產業,巴蜀地區的錦聞名全國,史載:“歷代尚未有錦,而成都獨稱妙”,東吳沒有織錦業,曹魏雖然有,但無論是質量還是數量,都不能跟蜀錦相比。
當時蜀漢的蜀錦產業繁榮到什麼程度呢?據史書記載,蜀漢境內桑梓之園星羅棋佈;城內大街小巷到處都是織布機的聲音。僅成都一座城市,聚集的織工就多達7.6萬人,直到蜀漢滅亡時,庫存的蜀錦綢緞依然多達20萬匹。
所以,蜀錦除了滿足蜀漢自身的消費和皇室賞賜外,還大量出口到東吳和曹魏。出現了“魏則佈於蜀,吳亦資西道”的景象。靠著蜀錦的出口,蜀漢政權獲得了大量的貿易順差,這也是支撐僅僅百萬人口的蜀漢能夠連年征戰的重要經濟支柱。諸葛亮就明確說過:“今民貧國虛,決敵之資,唯仰錦耳。”連他自己也帶頭種桑,家中種植桑樹800株。
但是問題來了,三國時期蜀漢視曹魏為篡漢逆賊,連年征戰討伐,兩國刀兵不斷,既然蜀錦是支撐蜀漢戰爭的重要經濟支柱,那為什麼曹魏還要從蜀漢大量進口蜀錦呢,這不是資敵嗎?其實,劉備在佔據益州後,蜀錦的主要出口物件是東吳,因為蜀漢地處長江上游,水道的便利可以讓蜀錦從成都順利運到江州,再從江州沿三峽東下,運到東吳的江陵、夏口、建鄴等地,這些地方其實就相當於蜀錦的批發集散地,可以分銷到東吳和曹魏境內。
曹魏王公貴族對蜀錦也是十分喜愛,曹丕繼位時,蜀漢與東吳交惡,蜀錦出口不暢,為了避免經濟來源斷絕,劉備在東征東吳前,特意“遣謀掾韓冉齎書吊,並貢錦布”,藉著給曹操弔喪的名義,與曹魏暫時休戰,同時貢上蜀錦,表示通商的意願。所以,這段時期,曹魏是可以直接從蜀漢買到蜀錦的,兩國並不是敵對狀態。
到了曹睿時期,吳蜀早已重新結盟,諸葛亮也連年北伐,重新將曹魏視為敵國,這個時候官營蜀錦是不能直接出口到曹魏的,對方也無法大批次購買。但包括曹睿在內的魏國君臣對蜀錦的喜愛卻欲罷不能。
因此,曹睿一方面從東吳購買,另一方面則採取走私貿易(即透過商人買民營蜀錦),但從東吳境內買來的蜀錦數量有限,價格也比原產地貴了多倍,而走私來的蜀錦價格卻相對低廉,運輸路途也較近。顯然,直接從巴蜀買蜀錦才能滿足需求。那麼曹魏難道就不擔心買蜀錦的錢,被諸葛亮用來武裝北伐士兵嗎?
其實這種想法是多餘的。因為貿易是雙方的,曹魏離不開奢侈品蜀錦,地域狹小的蜀漢同樣有很多物資需要向曹魏購買,所以,魏、蜀兩方對此心照不宣,這也就出現了仗該打還是打,但民間的貿易,雙方誰也不願意主動隔絕。畢竟,雙方的戰爭並不是你死我活的民族戰爭,而僅僅是出於劉、曹統治者互相攻伐的統一戰爭。
三國時,對魏、吳的蜀錦貿易是蜀漢政權一項相當重要的財政收入來源,諸葛亮自己在給劉禪的奏章中提到:“決敵之資,唯仰錦耳”,那麼,為什麼蜀連年伐魏,魏還要大量進口蜀錦呢?
回覆列表
政治和商業活動應該區分,只要有市場就有生意做,就算明令禁止也會有走私活動。本人對三國商業活動不熟,可以參考明朝,明朝海禁結果禁出了一大堆倭寇;明晚期與建奴死磕於東北,但也不影響建奴透過明朝商人大量購置軍械糧草,實在不行也可以透過第三方蒙古達成交易;由此可見一斑。用馬克思老爺子的話,重利之下資本是鋌而走險也在所不惜的。最終強調一點:不管商人如何牟利,只要市場交易能夠達成,都是惠及民生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