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千史千尋

    商朝被滅後,為了加強對殷商遺民的監督和統治,防止他們作亂,武王把原來商朝的王畿所在分為三部分,邶、衛、鄘,分別由商紂王的兒子武庚、蔡叔和管叔掌管,史稱“三監”。

    另外,關於霍叔為“三監”之一的說法,《史記》、《漢書》和《尚書註疏》等都未有此記載,所以本文傾向於稱武庚、管叔和蔡叔為“三監”,武庚主要作用是安撫和管理殷地百姓,管叔和蔡叔主要作用是監視武庚,外加協助他管理殷地百姓。

    周武王在周朝建立兩年後就病故了,十三歲的周成王繼位了,因為年齡小,國事就由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叔周公來負責了。

    就在周公兢兢業業為周朝穩定天下的時候,管叔、蔡叔、武庚三人聯合起來造反了。

    一、謠言起

    在周公剛輔政的時候,有關他“有篡位的野心”的謠言傳出來了,說他想廢掉周成王,自立為周天子。

    周成王年紀小,一聽到這樣的謠言就對叔叔周公起了戒心。

    而姜尚和周召公也在此時提出要到各自的封地去,因為他們覺得周公有廢主自立的心思,他們也沒有必要待在這裡了。

    周公看到兩位都不相信他,就流淚向他們解釋,竭力表達自己對周王、對周朝的忠心。

    姜尚和周召公兩人這才相信了他。

    周公之後七年執政的表現就是對這個謠言有力的反駁。

    二、沒有到專權自立的程度

    還是接著上段文字,周公向姜尚和周召公二人努力解釋,就是為了獲得他們的肯定和支援,不然他完全可以趁著二人提出回到封地的機會順水推舟,同意他們的要求。

    但他沒有這麼做,因為他還要輔政周成王,但他一個人不足以撐起龐大的周王朝,很需要這二人的共同輔助,所以可以看出,周公當時並沒有達到專權的程度。

    三、繼承製不完善

    “三監之亂”的時候,實行的還不是嚴格的“嫡長子繼承製”,“兄終弟及”也是合法的,什麼意思呢?

    就是說,周武王死後,作為弟弟的周公、管叔、蔡叔都有繼承周天子之位的希望。

    管叔和蔡叔看到周公在管理整個大周朝,而自己卻只負責看管一個亡國太子,權力日漸懸殊,心理逐漸扭曲,他們就聯合武庚及東夷各部造反。

    二人造反,未嘗沒有帶有趁亂殺掉周王和周公後自立為王的意思。

    而周公在執政的第六年就“制禮作樂”,廢除了傳弟制,而確立了傳子制。

    由此看,周公確實沒有自立的野心。

    四、管叔和蔡叔的真正動機

    管叔和蔡叔等人造反,是打著為周天子著想的旗號來詆譭周公的,但如果兩人真的為侄子周王著想,完全可以憑著自己王叔的身份,以及聯合姜尚、召公等實權人物和同宗一起向周公施壓,畢竟當初受到周武王恩惠和器重的大臣不少。

    但兩人卻沒有這麼做,而是選擇了直接造反,招呼都不跟侄子周王打一下,所以管叔和蔡叔的真正動機很讓人懷疑,想自立為王的是他們,而不是周公旦。

    這一點可以和第三點的“繼承製不完善”綜合來看。

    五、願為武王“以身代死”

    周公當初看到周成王不相信自己,就在成王舉行完“冠禮”儀式後離開了鎬京。

    他走後的某一天,周王這周公的府上發現了一個長匣,裡面有周公的一篇悼詞,說的是在武王病重時,周公願意代武王去死。

    史官也證實有周公願以身代死的事。

    周成王到這裡知道了叔叔絕對不會有篡位的野心,就請回了周公。

    周公代周成王執政七年,從最初平定“三監之亂”到“還政成王”,這讓天下人都看到了他對周朝的忠誠,正如《尚書·大傳》中對他的評價:“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四年建侯衛,五年營成周,六年制禮樂,七年致政成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完成個人職業轉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