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公考小聲ing
-
2 # 怪獸小火龍
在維持人類生存的必需物質中,空氣哪裡都有,水容易找到,糧食也可以自己種,但唯獨食鹽很難透過“自力更生”來解決。內陸地區遠離鹽產地,只能透過貿易來獲得食鹽,這就產生了鹽商這一行業和與食鹽貿易產生的鉅額利潤。
在春秋時期的文物“戎生編鐘”和“晉姜鼎”上還有關於當時食鹽貿易的盛況的記載。食鹽既是生存必需品,又伴隨著鉅額利潤,鹽產地必然成了必爭之地。食鹽不僅本身是一種商品,同時還帶動了其他更多的貿易活動。有了鹽,容易腐爛的肉(魚)類和牛奶,就可以製成醃肉、鹹魚和乳酪,可以儲存數月甚至數年。古代的農民經常需要拿糧食去交換鹽,來製作醃製食品。對於海邊的漁民來講,有充足的鹽,就可以把魚獲用鹽來進行防腐處理,進而能夠遠洋捕撈,倘若沒有鹽,就只能在近海轉悠,收穫自然是少得多了。醃製食品除了老百姓長期自用,但更重要的是有了鹽,商人就能夠實現遠距離的食品貿易,這相當於古代版的冷鏈物流。
本人對鹽的見解:先秦時期的鹽並沒有施行官營政策,但在齊桓公時,管仲實行的經濟改革便大力發展漁鹽之利,從而使齊國迅速富強,稱霸天下。鹽鐵官營是在漢武帝時開始的。也正是因為這一政策,使得國庫收入迅速豐盈,以使國家不至於在對外擴張後內力不支而崩塌。鹽鐵官營是由民間製作,而收購、運輸和銷售必須由政府控制。這一政策施行之後,成為歷朝歷代一項重要的財政收入,以及控制國家穩定的重要手段。縱觀中國歷史,食鹽貿易以及鹽稅為維護古代中國各王朝的統一提供了強大的財政支援,這樣的資源在古代理所當然佔據非常重要的地位。時至今日,隨著生產和運輸手段的飛快進步,食鹽已經成了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見的調味品,人們食用食鹽也不再單純的為了生存所需,在食鹽上花費的金錢也可以忽略不計。這不禁引起了人們的思考,馬克·科爾蘭斯基在《鹽》一書中說道:“現在看來,為了鹽而打仗非常愚蠢,不過以後的人們看到我們今天為了石油而打仗,也許會有相同的反應。”1931年5月30日,國民政府公佈新《鹽法》:“鹽就場徵稅,任人民自由買賣,無論何人,不得壟斷。”從春秋戰國直到滿清,中國用了2000多年的時間才走完了食鹽財政的歷史過程。正是因為中國古代政府掌控了鹽,才有財力來維持一個龐大的中央集權國家。
因鹽而戰的古今案例很多,甚至最早的大規模戰爭也是由於鹽,上古時代黃帝與蚩尤、炎帝之間的戰爭就是為了爭奪當時的“戰略資源”河東鹽池的控制權而爆發的。此戰號稱“中華第一戰”,獲勝的黃帝兼併了炎帝和蚩尤部落,對周邊部落不僅有人數上的優勢,還因為擁有鹽池而佔據了經濟和戰略上的主動,形成了華夏民族的基礎。春秋戰國齊國為何富,就因為齊地東有魚,鹽、海運之利,而當時臨淄就像現在上海香港一樣繁榮,是世界最大的商業化都城。齊魯因背靠大海,有魚鹽之利,鹽雖然不起眼,卻是人類生存要素中不可缺或無法取代的東西,在古代其戰略價值不亞於石油……
遠古時期沒有食鹽,人們只能透過食物來獲取鹽分,比如在獵殺的獵物之後分食獵物的血液等等……
回覆列表
甲狀腺疾病在中國古代叫癭病,《呂氏春秋》中說“輕水所,多禿與癭人”,說明古人已經很清楚地瞭解了地域環境和疾病的關係。在晉代《肘後方》中記載:“頷下瘰癧如梅李:海藻一斤,酒二升。漬數日,稍稍飲之。”翻譯過來就是利用海藻可以治療癭病,不過由於古代受制於當時的物流和識字率極低的條件制約,俗稱的大脖子病在山區廣為盛行!還是要感謝現代先進的教育及科技水平,讓我們認識到缺碘的危害,更要感謝高效的政府,透過90年年代開始推廣的碘鹽,讓我們健康水平有質的提升!不然真像穿越劇回到古代,極低的醫療教育衛生水平,我們絕對是活不過三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