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5213537977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其實每個朝代都有他的官話,類似於我們今天的普通話。

    想做官,先學官話。講方言?對不起,皇帝聽不懂,我們也聽不懂,你還是回家種田吧。但是官話的劃分也有很多種方法。

    以皇帝出生地語言為官話

    眾所周知,每個朝代的開國皇帝都不是同一個地方人,類似朱元璋是淮西人,那麼明朝的官話就是江淮話。也就是說,你如果想做官,想做大官,你必須學會官話。你看皇帝都說江淮話了,你還敢說方言?而且朝廷之中各官員也確實以說江淮官話為榮,所以也就有淮西勳貴一說。

    類似於明朝的還有漢朝。由於漢高祖劉邦,之前是南方楚華人。所以漢朝建立後,就以楚國方言作為官話。後來漢朝滅亡,三國時期、晉朝也一直沿用漢朝標準。

    以都城所在地語言為官話

    宋朝是以河南開封話和洛陽話為標準話.更準確地說是讀書人說的開封話和洛陽話。宋朝各地方言的語音差別很大,宋人也在追求一個標準語音。因為建都開封,故北宋人往往以開封和洛陽方言作為當時的標準語音。人稱“鄉音是處不同,惟京師,天朝得其正”。

    以統治階級所用語言為官話

    滿清統一全國後,他們沒有以滿語作為國家通用語言,是因為滿語使用的人員少,並且文化內涵也遠不能取代漢語,所以滿清統治者還是以漢語作為全國通用語言。

    但他們並沒有用原來明朝的官話,而是用他們沒入關之前在遼東所學會的遼東方言來當普通話;而對漢族人來說,所用的也是漢語,並且與原來的語言變化不是很大,很容易學會,所以推廣比較快。此後中國的通用語言就變成了現在這樣的普通話了。

    這樣的情況,也出現在唐朝。

    唐朝建立前的南北朝時,中原經過了“五胡亂華”的動亂時期,最後由鮮卑族建立的北魏統一了北方。鮮卑族再統一北方後,並沒有以鮮卑語當成普通話,而是用一種漢語的方言,就是他們在山西平城所學的平城方言當成國語(普通話),把鮮卑語稱為(北語);此後成為“國語”的平城方言很快在中原成為通用語言。

  • 2 # 砥水聆法

    古代人說什麼方言咱們不知道,但是自古以來,人性是基本一致的

    簡單點說,追逐名利是人的本性,為了做官飛黃騰達,學一門方言還是不是小菜一碟?

    我曾經聽一個律師朋友吹噓他的一段經歷:

    案子一審在中院,輸了,二審在南京的省高院。

    開庭前一天,他絞盡腦汁想怎麼把案子翻過來,畢竟案情爭議很大,輸贏就在法官一念之間。

    忽然間,他想起法官是南京本地人,會不會說南京話更能贏得好感呢?

    於是他晚上就去一個賣烤紅薯的攤子,買了一堆烤紅薯,然後和賣紅薯的老頭聊了一個小時。

    就靠著這一個小時積累的語感,再加上他的一點語言天賦,開庭的時候,他就用一口略顯蹩腳的南京話和法官交流。而且就和他預料的一樣,法官不說普通話,就用南京話開庭。

    最後,官司翻了,二審他贏了,賺了十幾萬的代理費。他一直認為,贏就贏在他現學現賣的南京話上!!

    舉這個例子,就是想告訴大家,為了名,為了錢,頭懸梁錐刺股都有人能承受,去改變一下口音,重新學習朝廷通用的語言,這點煩惱,和權力帶來的滿足感相比,不足一提,根本就不算事兒!

    古代有官話,朝廷也會強制要求學習的

    皇帝老子就把烏紗帽掛在那裡,別說學官話,就算再加點其他難度也根本難不倒那些文武百官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復仇者聯盟4,票房過20億,在接下來的五一假期,票房會有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