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A孫德金
-
2 # 民醫459
風溼,類風溼均可產生,風溼性關節炎屬中醫"痺證"範疇,《素問,痺論》指出:"風寒溼三氣雜至,合而為痺,其風氣勝者為行痺,寒氣勝者為痛痺,溼氣勝者為著痺,"明確指出,風寒溼邪雜至乃致病之因,根據致病邪氣的偏勝不同,又有行痺,痛痺,著痺之分,頗切合臨床實際。清代王清任《醫林改錯》還提出痺有瘀血說,葉天士對於痺久不愈者,有"久病入絡"之說,綜而觀之,痺證的發生,一般以素體陽氣陰精不足為內因,風寒溼熱之邪為外因,病機是邪氣阻痺經絡,氣血執行不暢,故治以祛風溼,通經絡,止痺痛補肝腎為要則。
一般治風溼熱痺方。
石膏30g,知母15g,梗米30g,甘草6g,桂枝10g,日一劑,水煎服。
該方治療關節疼痛,或見紅腫,痛不可觸,痛處有灼熱感,得冷則舒,可涉及多處關節,關節不能活動,發熱,煩熱口渴,苔黃等。
類風溼一般30~50歲年齡段,女性多於男性,中醫歸屬於"痺證"和歷節"等範疇,認為其發病不外內外二因,肝腎虧虛,陽氣不足,衛外不固,致風溼寒邪乘虛而入於經絡,肌肉,關節,日久成痰成瘀,與外邪互為交結,凝聚不散,更致經終閉阻,氣血不行,辨證分為風重型,溼重型,寒重型,化熱型,夾雜型等五形,治之之法有溫陽補腎,補益氣血,祛風除溼,清熱解毒,活血散寒,瘦風化痰等。
一般治療類風溼方。
威靈仙,獨活,羌活,杜仲,木瓜,黃柏各10g,當歸,丹參,龍骨,桑寄生各15g,雞血藤,黃芪各20g,紅花,桂枝,細辛各8g,白花蛇舌草5g,蜈蚣3條。
加減,風邪偏勝,疼痛遊走不定者,加海風藤,絡石藤,防風。關節冷痛劇熱,畏寒喜暖者,加麻黃,川烏,草烏。偏於溼,麻木困痛,重著如裹,下肢尤甚者,加薏苡仁,蒼朮,茯苓。若關節紅腫,灼熱疼痛,兼有發熱者,加生地,知母,地骨皮。
每日1劑,水煎服,1個月為1療程,一般服用2~3個療程。
上方溫經散寒,祛風除溼,活血通絡,主治類風溼。
經驗:。黃芪益氣固表。杜仲,桑寄生,龍骨,黃柏補肝腎,強筋骨,調節陰陽。當歸,丹參,雞血藤,紅花四藥配合,一則俱為性溫之品,能溫通氣血,通絡蠲痺,二則活血化瘀,為祛風之先決。符合"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的治療原則。三則補血生血,為扶正之要藥,木瓜,威靈仙,羌活,獨活,桂枝,細辛,白花蛇舌草,蜈蚣祛風除溼,溫經散寒,舒筋通絡。
方中細辛超出常規用量近3倍,其性味辛溫雄烈,宣通百脈,為通調經絡,經脈之要藥。
諸藥合用,標本兼治,共奏扶正固本,活皿通絡,祛除風寒溼邪之效。
回覆列表
這些是風溼性疾病表現的症狀。風溼性疾病是代謝物積蓄於關節、軟組織及結締組織而引起全身症狀性疾病。它是從兒童時期開始隱性發展。早期代謝物積累的部位沒有感受器,不能顯示出風溼疾病的症狀。即使有顯示的部位,也會被診斷其它區域性性疾病。忽視風溼性疾病的診斷,隨著年齡增長,代謝物在體內積累增多。表現出症狀時,機體組織已經發生風溼病理變化。風溼與許多疾病有著密切關聯。許多慢性疾病是風溼性疾病具體表現症狀。有些慢性疾病被治癒,但是風溼性疾病還沒有完全被治癒,還會表現出其它慢性疾病。而治癒風溼性疾病,器官組織發生破壞性的病理變化也可以維持在生理代償功能狀態。而治療風溼性疾病必須是慢慢長時間的治療方式,有毒性藥物不能治療風溼性疾病,毒性藥物長期應用,毒素會蓄積增加。出現治一經而損一經現象。而短時間的治療,又不能改變病理變化。所以治癒風溼的藥物長期應用,不能產生任何毒副作用,在關節沒有發生變化的狀態下,長時間的應用藥物,排洩機體多年積蓄的代謝物,才能真正的治癒風溼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