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觀劇社群
-
2 # 宏壯
廬山石雞是一種生活在廬山山澗巖壁洞穴中的麻皮青蛙,又名赤蛙,它前肢小後肢強壯,因其肉質鮮美如雞故而得名。廬山石耳因其形似耳,並生長在懸崖峭壁陰溼石縫中而得名,含有高蛋白和多種微量元素,是營養價值較高的滋補食品,是一種稀有的名貴山珍。石魚生長在廬山的峽谷溪流中,體小,長而略扁,其肉細嫩鮮美,味道香醇,因而遐邇聞名。此菜突出廬山三石的珍貴,營養極佳。富含高蛋白,及碳水化合物及礦物質,有清熱解毒行水利尿、養胃益肺之效。
原料
主料:淨石雞茸300克,鮮石魚茸20克,鮮石耳80克(廬山產);
輔料:肥膘茸100克、雞蛋清10個、生粉20克、廬山白菜2斤;
調料:蔥薑汁各5克、紹酒5克、精鹽、味精各4克、文蛤精5克
製作方法
1、將石雞茸、肥膘茸、石魚茸調味上勁,加入蛋清1個,生粉5克調製成餡;將餘下的蛋清用平鍋烙成蛋皮;將石耳表面洗涮乾淨蒸好;在蛋皮上撒上少許幹生粉,鋪上石耳,再抹上餡心,從兩邊向中間捲成如意形,上籠蒸5分鐘左右至熟出籠切成小段,均勻地擺放在扣碗中,上籠待用;
2、將白菜洗淨修好,用大油鹽水沸時下鍋焯熟撈起,均勻地擺在大圓盤四周;將三石卷反扣於放了白菜的盤中,淋玻璃芡即可上席。
文化背景
如意三石是廬山歷代廚師的經典之作,1959年和1970年,中共中央在廬山舉行的八屆八中全會和九屆二中全會,有幸被抽調為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等炒菜的九江名廚們為表達對領袖們的敬意,用心的做好了每一道菜品。此間有廚師把廬山的石雞、石耳、石魚製成如意形,寓意領袖們吉祥如意,國泰民安,周恩來總理食後讚不絕口,故此菜被一直延續下來,成為九江一道地方名菜,也備受遊客讚賞,曾有多名烹飪大師憑此菜在省內外榮獲大賽金獎。
廬山吃的特色,就是“三石”了,石雞,石頭縫間生長的類似於田雞的蛙類。石耳,石頭上生長的類似於木耳的菌類。石魚,石頭縫間生長的很小很小的魚。但是要注意,有些餐館是假冒的,可要注意辨別。廬山石雞是生長在陰澗巖壁洞穴中。又名赤蛙、棘腦蛙,體呈赭色,前肢小,後肢強壯。因其肉質鮮嫩,肥美如雞而得名。 廬山石雞晝藏石窟,夜出覓食。形體與一般青蛙相似,但體大,肉肥、嫩、鮮美,一般體重三、四兩,大的重約一斤左右。 廬山石雞由於易於消化,營養豐富,系餚中佳品,廬山各大旅遊館店中以石雞為原料的菜餚比比皆是,其中“黃燜石雞”就是廬山名菜之一。廬山石魚體色透明,無鱗,體長一般在30--40毫米左右,同鏽花針長短差不多,就是長上七至八年,長短也不超過一寸,故又名鏽花針。廬山石魚因長年生活在廬山泉 與瀑布中,把巢築在泉瀑流經的岩石縫裡,故稱石魚。 其肉細嫩鮮美,味道香醇,因而遐邇聞名。石魚不論炒、燴、燉、泡都可以,營養成分豐富,尤為產婦難得之滋補品。廬山石耳與黑木耳同科,是一種野生在人跡罕至的懸崖峭壁上的肢菌植物,由於它形狀扁平如人耳,又附著在巖上生長,所以稱之為“石耳”。 石耳營養價值極高,內含很多的肝糖、膠質、鐵、磷、鈣及多種維生素,營養十分豐富,是一種高蛋白滋陰潤肺之補品。明代著名藥物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 記載:“石耳,廬山亦多,狀如地耳,山僧採曝饋遠,洗去沙土,作茹勝於木耳,佳品也。”並對“石耳氣味甘、平、無毒,久食益色,至老不改,令人不飢,大小 便少,明目益精。”的藥用功能,作出詳盡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