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天格外得藍,雲格外得白,陽光格外得燦爛
3
回覆列表
  • 1 # 瑪法蓮

    王陽明的陽明四句教,"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無善無惡者心之體,乃是指客觀看待事物是心的本體,正所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正知正覺,正見正念看待世間事物,這是基本的做人標準。

    有善有惡者意之動,有善有惡即是心存善惡,心存喜好,如此“辨善惡”,便是心之用,意之動。

    知善知惡者是良知,指辨清善惡,便擁有良知嗎?即致良知。辨清了善惡,便是知道,知道了還要做到。

    為善去惡是格物,便是在以上基礎上,知善去惡的情況下,便可格物而致知。只有有知道正確的善惡觀,才能客觀的格物。

    以上王陽明的四句教,不同的人不同的理解和詮釋,無標準統一的範本,個人根據自己的修為和造化、悟性去感知。

    最經典的是,王陽明臨死前,別人問還有什麼話要說,他道“我心光明,夫復何言?”此一句話,應該概括了他的一生,也讓本人受益匪淺。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人的一生,不隨波逐流,不蠅營狗苟,活出自我,活得真實,踏實,活出了自己想活的樣子,何懼他人言?無畏他人言,求自己問心無愧,死而心安。

  • 2 # 握手如故

    具體不說了,總體上就是,小時候懵懂,長大了就明白那些名言警句,對照這一路走來的糟亂生活,才真的有澄明之感,恍然大悟爾。徹悟就在經歷後。

  • 3 # 一切隨緣21926

    “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這句話出自《孟子·離婁上》,它的含義是:事情做不成功,遇到了挫折和困難,或者人際關係處得不好,就要自我反省,一切從自身上找原因。而我們的做法卻與聖人背道而馳。有了問題,不是怨天尤人,而是反躬自省。

    孟子說:“愛別人卻得不到別人的親近,那就應該反問自己的仁愛是否不夠;管理別人卻不能夠管理好自己,那就應該反問自己的管理才智是否有問題;禮貌待人卻得不到別人相應的禮貌,那就反問自己的禮貌待人是否到家——凡是行為得不到預其的效果,都應該反過來檢查自己,自身行為端正了,天下的人自然就會歸服。《詩經》說:‘常思慮自己的行為是否合乎天理,以求美好的幸福生活’”

    讀解

    我們在《公孫丑上》裡已聽孟子說過:“仁這如射:射這正己而後發;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

    意思都是一樣的。從個人品質說,是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凡是多作自我批評。也就是孔子所說的“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論語·衛靈公》)

    與人交彺問題

    “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人必自悔之,而後人毀之。”當別人對我們不尊敬了,就要自有反省,一定是我對別人沒有至成的恭敬心,一定是我我自己做的不夠好。有人說,人際關係真是太複雜了 其實不然。只要我們時刻存有“愛人敬人”之心,時刻“反求諸己” ,就一定會贏得大家的尊敬。

    以上這些我是在網上看到的。我看到“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和下邊這些解釋我明白了很多道理 。我以前總是怨天尤人,總是覺得誰都對不起我。我以前做事老是以我為中心,不考慮別人的感受 ,根本不會換位思考。從看了,“行有不得,凡求諸己”我認識到以前我做人做的太差勁了。

    遇人交往首先你得把仁字拿出來,有句話人常說,“你不仁,別怪我不義”。還有一句,“你給我初一 ,我給你十五。”“你敬我一尺,我給你一丈。”“你給我一捧土 ,我還你一座山。”人心換人心。我比以前好多了,我知道只有先尊敬別人才能得到別人的尊敬。

    互敬互愛 ,這是咱們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我們做人的最起碼的條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兩位數乘兩位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