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我個人觀點,這兩句話各有各的道理,並不矛盾。只是各自的出發點不同而已。但“書到用時方恨少”沒一點毛病,“百無一用是書生”有點牽強。
原句出自明代《增廣賢文》之勸學篇。通俗的解釋就是等到需要用知識的時候,才後悔所學知識不夠用了。前人能總結出這句話,肯定是有他的道理。書,字義上是書本,其實指的是知識,文化。書到用時說的是在需要用到文化知識的時候。方恨少,才恨(它)少,不夠。
在現實生活中的具體表現為:我們日常工作、學習的時候,遇到某些問題,由於我們的知識文化水平不夠,無法解決這個問題。這個時候我們就會覺得後悔、自責自己所學的知識不夠用。而且這種現象很普遍,相信大多數網友都遇到過這種情況,反正我自己就很贊同這句話,因為我就經常遇到這種情況。比如工作中偶爾遇到英文,我就抓瞎了,我承認我上學的時候,外語學的很爛,肚子裡這點英文字母啊、單詞什麼的解決不了眼前的問題了,只有求助了。這不就是書到用時方恨少的表現麼。(不過我不會後悔,不會自責,原句應該有後悔、自責的意思。我這人對於當年沒好好學習外語,從來不覺得丟人和後悔,沒別的意思,純屬臉皮厚。)
所以,“書到用時方恨少”延伸開的意思,就是勸誡世人在上學的時候要好好學習,平日生活工作中也要多看書,多學習,增加自己的知識文化含量,以免遇到問題解決不了,也就是方恨少的局面。
原句出自清代一首七言律詩《雜感》,本是作者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苦悶心情,一種自嘲的體現。書生,過去叫讀書人,現在叫知識分子,也泛指除了讀書做學問,其他什麼也不會的人。這句話字面的意思就是最沒用處的就是讀書人。引用到現實中,一種就是文人的自嘲,另一種就是其他人對文人,讀書人的一種評價。
放到現實生活中,百無一用是書生具體表現在哪裡呢?
1、過去。
技術落後,生產力低下,人們為了討生活,農民可以種地,工人做工,讀書人幹什麼?那會的讀書人代表形象就是文弱書生,要體力沒體力,要技術沒技術,不要體力,沒技術含量低賤的活還不願意幹,說是有辱斯文。窮的叮噹響,還要裝出一副讀書人的清高樣,窮酸這個詞就是這麼來的。甚至在有些特殊年代,把書生們都到農村去吃苦,幹農活,不幹也得幹,要不然沒工分,沒飯吃。秦始皇曾經焚書坑儒,書生們連性命都堪憂。
2、現在
也沒多大改變。所謂的知識分子或多或少,都有自命清高的習慣。特別表現在求職工作方面,高階的工作勝任不了,低位的工作又不屑去幹。甚至很多工作崗位並不需要多高的文化程度,而且薪資還不低,可問題是你幹不了,為什麼?你沒經驗,光有文憑,沒用。這個時候就感覺到“百無一用是書生”了吧。
綜上所述,“書到用時方恨少”勸誡我們多讀書,“百無一用是書生”又告訴我們最沒用的就是讀書人。是不是覺得兩句話互相矛盾吧?其實不是,還記得本文剛開始我說的嗎?這兩句話其實並不矛盾,只是各自的出發點不同而已。而且“百無一用是書生”這句話是有侷限性的,有點牽強。
當今社會,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我們已經不是過去那個農業靠牛,工業靠手,的年代了。科技時代,無論你書生求職、工作時眼光高與低,但書生的基本條件--科學文化知識是必須有的。具備了基本的文化知識,乃至於更高的學問,才能勝任於各行各業,更好的適應這個社會,並且為國家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添磚加瓦,貢獻你的力量。
以我個人觀點,這兩句話各有各的道理,並不矛盾。只是各自的出發點不同而已。但“書到用時方恨少”沒一點毛病,“百無一用是書生”有點牽強。
書到用時方恨少原句出自明代《增廣賢文》之勸學篇。通俗的解釋就是等到需要用知識的時候,才後悔所學知識不夠用了。前人能總結出這句話,肯定是有他的道理。書,字義上是書本,其實指的是知識,文化。書到用時說的是在需要用到文化知識的時候。方恨少,才恨(它)少,不夠。
在現實生活中的具體表現為:我們日常工作、學習的時候,遇到某些問題,由於我們的知識文化水平不夠,無法解決這個問題。這個時候我們就會覺得後悔、自責自己所學的知識不夠用。而且這種現象很普遍,相信大多數網友都遇到過這種情況,反正我自己就很贊同這句話,因為我就經常遇到這種情況。比如工作中偶爾遇到英文,我就抓瞎了,我承認我上學的時候,外語學的很爛,肚子裡這點英文字母啊、單詞什麼的解決不了眼前的問題了,只有求助了。這不就是書到用時方恨少的表現麼。(不過我不會後悔,不會自責,原句應該有後悔、自責的意思。我這人對於當年沒好好學習外語,從來不覺得丟人和後悔,沒別的意思,純屬臉皮厚。)
所以,“書到用時方恨少”延伸開的意思,就是勸誡世人在上學的時候要好好學習,平日生活工作中也要多看書,多學習,增加自己的知識文化含量,以免遇到問題解決不了,也就是方恨少的局面。
百無一用是書生原句出自清代一首七言律詩《雜感》,本是作者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苦悶心情,一種自嘲的體現。書生,過去叫讀書人,現在叫知識分子,也泛指除了讀書做學問,其他什麼也不會的人。這句話字面的意思就是最沒用處的就是讀書人。引用到現實中,一種就是文人的自嘲,另一種就是其他人對文人,讀書人的一種評價。
放到現實生活中,百無一用是書生具體表現在哪裡呢?
1、過去。
技術落後,生產力低下,人們為了討生活,農民可以種地,工人做工,讀書人幹什麼?那會的讀書人代表形象就是文弱書生,要體力沒體力,要技術沒技術,不要體力,沒技術含量低賤的活還不願意幹,說是有辱斯文。窮的叮噹響,還要裝出一副讀書人的清高樣,窮酸這個詞就是這麼來的。甚至在有些特殊年代,把書生們都到農村去吃苦,幹農活,不幹也得幹,要不然沒工分,沒飯吃。秦始皇曾經焚書坑儒,書生們連性命都堪憂。
2、現在
也沒多大改變。所謂的知識分子或多或少,都有自命清高的習慣。特別表現在求職工作方面,高階的工作勝任不了,低位的工作又不屑去幹。甚至很多工作崗位並不需要多高的文化程度,而且薪資還不低,可問題是你幹不了,為什麼?你沒經驗,光有文憑,沒用。這個時候就感覺到“百無一用是書生”了吧。
綜上所述,“書到用時方恨少”勸誡我們多讀書,“百無一用是書生”又告訴我們最沒用的就是讀書人。是不是覺得兩句話互相矛盾吧?其實不是,還記得本文剛開始我說的嗎?這兩句話其實並不矛盾,只是各自的出發點不同而已。而且“百無一用是書生”這句話是有侷限性的,有點牽強。
當今社會,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我們已經不是過去那個農業靠牛,工業靠手,的年代了。科技時代,無論你書生求職、工作時眼光高與低,但書生的基本條件--科學文化知識是必須有的。具備了基本的文化知識,乃至於更高的學問,才能勝任於各行各業,更好的適應這個社會,並且為國家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添磚加瓦,貢獻你的力量。
所以,對於題主的問題,我的回答是:書到用時方恨少,國之未來是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