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聽松閒人

    公元678年6月25日清晨,拜占庭皇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正處於被阿拉伯人圍困在緊張的氣氛之中,大有被攻陷的可能。君士坦丁堡非但是拜占庭帝國的中央首都,也是亞歐交通的必經之地。如果君士坦丁堡一旦失守;阿拉伯人取得了君士坦丁堡的有利地理位置,那麼,阿拉伯人便可長驅直入,直搗歐洲大陸。

    這時,阿拉伯艦隊聲勢浩大,並且裝備優良,還具備攻城的機器裝備。相比之下,拜占庭的艦隻只有寥寥數十艘戰艦,再多也就是一些無濟於事的小船了。

    但戰事有時就會產生一些意想不到的轉機:此時,突然從拜占庭方的小船上噴灑出一道道的液體,遇水即燃,這些火焰直接落到了阿拉伯人的戰船上,有的也落到了水面上。奇怪的是,這些火焰並沒有被海水所熄滅,反而愈加兇猛地粘向阿拉伯人的戰船。要知道,那個古代的戰船還沒有鐵殼的戰艦,這些會粘上戰艦的烈焰遇上木船還不是火上添柴,火是越來越旺,阿拉伯一片戰艦頓時成了火海,阿拉伯人只得放棄攻城的計劃,剩下可憐的三分之一戰艦,划著累累傷痕的十幾條破船逃之夭夭。拜占庭戰艦乘勢追擊,迫使阿拉伯人的船隊還在逃命途中遇上了暴風雨,真乃禍不單行!

    這次拜占庭的勝利,意義十分重大,免除了歐洲各國被阿拉伯人的蹂躪及伊斯蘭教文化的征服。

    這次拜占庭帝國的勝利直接譜寫了世界歷史發展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後來,717年,拜占庭帝國又一次以此神秘的火焰擊退了阿拉伯的進攻。阿拉伯人從此知道了這種火焰的厲害,概嘆之餘呼之謂“希臘火”。

    其實,阿拉伯人稱之“希臘火”實在是對這種弄不明白的武器存在著十分的恐懼心理。

    對於拜占庭人來說:稱謂就多了去,有:“野火”、“海洋之火”、“流動之火”、“液體火焰”、“人造之火”和“防備之火”等多種說法。

    “希臘火”的原料成份是以石油為基本物質,它的發現是在668年,由一個名叫佳利尼科斯的敘利亞工匠發明並帶往君士坦堡的。由於古代戰爭需要這種致命的火焰利器,其配方的隱秘性也就十分重要,尤其對阿拉伯人更是諱莫如深,以至於直到827年,拜占庭的一位逃往西西里島的叛將:優傅穆留斯,他為了取得阿拉伯一支艾格萊卜人的支援,以“希臘火”的秘密為交換條件。

    到了1169年,法蒂瑪人的船隊被摧毀,而使用希臘火的船隊大多因泊駐在偏遠的港口,由於阿拉伯人掌握了“希臘火”的技術,在法蒂瑪王朝滅亡之後,“希臘火”便得到了更為廣泛的傳播。

    年代總是在延伸,戰爭史上的科技也在發展。看似神秘的“希臘火”最後還是被科學家給揭密了。根據這種武器,後人總結出“希臘火”有四大特點:它可以在水上燃燒,且是液體。它必須用類似於虹吸管的裝置進行噴射;它有可能在噴射時發出巨大的轟鳴聲,還會有濃煙。

    根據分析,後人們大致已知“希臘火”的基本材料是輕質石油為主體。製作時按比例混入硫磺、瀝青、松香、樹脂等一些可燃物質,透過加熱溶合成燃燒效能極佳的液體,可在水面上飄浮並燃燒。奇特的是:這種燃料可依附上船體或粘上落水計程車兵身上。另一點,“希臘火”不需要點燃噴射,而是遇水起火。這兩點在相對落後的古代可說是一種神奇,可隨著科學的發展,這些奧秘也便破釋了。

    這是因為“希臘火”的成分中含有一定比例量的磷化鈣及石灰石、骨炭甚至尿液而合成。磷酸鈣為紅色或灰色的結晶狀物質,熔點在1600攝氏度;遇水或潮溼空氣,酸類分解出劇毒而其中的磷化氫還會有自燃的危險。

    “希臘火”的起源上,雖說拜占庭傳說得幾乎神話一般,可隨著科學的發達,“火藥”最終還是替代了“希臘火”,神秘的希臘火配方終於大白天下。

  • 2 # 文史磚家

    在槍械、大炮出現前的冷兵器時代,人類往往靠刀槍搏命,能否在戰場上獲勝,兵力的多寡、士氣的高低無疑是最關鍵的因素。不過,在刀槍佔據主導地位的冷兵器時代,也曾存在過一些頗具威力的熱兵器,其中便包括號稱“終極殺器”的希臘火,亦即熱播美劇《權力的遊戲》中“野火”的原型。那麼,希臘火究竟是什麼武器?它在戰爭史上扮演過怎樣關鍵的角色?

    01 何謂希臘火?

    希臘火,又稱羅馬火,是一種由液態易燃物製成的化學武器,據傳其發明者是7世紀中期的敘利亞工匠加利尼科斯。由於製作方法極度保密,因此民間對希臘火知之甚少,只能依據其工作原理,大致推斷它的主要成分是石油醚,也即液體瀝青,然後混合硫磺、松香、樹脂等原料做成,至於混合的方法和比例不得而知

    11世紀拜占庭手稿所繪的在海戰中使用希臘火

    由這種混合物製成的希臘火,在發射後會產生一股濃煙和巨大的爆炸聲,燃起兇猛和持久的火焰,不僅垂直向上升騰,並且還能以同樣暴烈的方式向下方、側面擴散,威力極大,燃燒面積極廣。不僅如此,希臘火遇水後燃勢更盛,只有使用沙土、尿液和醋才能予以壓制。正因如此,希臘火又獲得“海上之火”的稱呼。

    在最初階段,希臘火只是海戰當中用於投擲的化學武器,在作戰時,羅馬士兵會使用輕型投石機,把一個裝有發火布的燒瓶投擲出去以焚燒敵船,其射程則約為300-450公尺。隨著技術的進步,在較晚期的時候,希臘火被裝到包有黃銅的木管中,然後利用泵原理,以它的膨脹力和水的壓力造成噴射裝置,把燃燒中的希臘火射到一定的距離,很像現代的火焰發射器

    發射希臘火的裝置

    希臘火應用的場合很廣,不僅是羅馬士兵在海戰當中的必備“大殺器”,並且在陸地會戰或圍城戰當中,都得到廣泛的使用。由於希臘火威力甚猛,對敵軍造成的傷亡極重,因而從研製成功的那刻起,便成為東羅馬帝國進行軍事擴張或抗擊外敵入侵的“法寶”,而在該國的歷史文獻中,曾記載過多次利用希臘火成功驅逐入侵者的事例。

    02 大顯神威

    世界首次見證希臘火恐怖的威力,發生在678年阿拉伯帝國第一次圍攻君士坦丁堡的戰役中。當年6月25日,在陸地作戰受阻後,由法達拉斯指揮的阿拉伯龐大艦隊,載著攻城器械和士兵向東羅馬帝國的都城發動總攻,結果遭到希臘火的無情打擊,大約2/3的船隻被焚燬。戰後,羅馬海軍乘勝追擊,在西萊夫基亞附近再次動用希臘火,使阿拉伯海軍幾乎全軍覆沒。

    羅馬士兵用希臘火大敗阿拉伯艦隊

    717年夏季,不甘失敗的阿拉伯帝國捲土重來,派出十餘萬精兵和近三千艘戰艦,從陸、海兩路對東羅馬帝國發動強勢進攻。相似的歷史再一次上演。次年春天,東羅馬皇帝利奧三世伺機出兵,使用希臘火摧毀遊弋在金角灣(扼守君士坦丁堡的海上門戶)附近的阿拉伯艦隊。經此一戰,阿拉伯帝國艦隊損失殆盡,只有5艘戰船僥倖逃生,可以說慘到極點。

    914年,基輔羅斯(俄羅斯的前身)大公伊戈爾,率領數千艘戰艦橫渡黑海,圍攻君士坦丁堡。雖然東羅馬帝國的艦隊實力弱小,僅有15艘配備希臘火,但依然把入侵者的艦隊燒燬殆盡。俄羅斯《古史紀年》關於這場戰役的記載中,對希臘火的駭人威力有詳細記載,時至今日依然令人印象深刻。

    基輔羅斯大公伊戈爾

    經過三場大規模的戰役後,希臘火的威力在西方世界獲得極大關注,令東羅馬帝國的對手聞風喪膽。由於東羅馬帝國中晚期武運不振,歷代皇帝大多因循苟且、畏懼怯戰,因而希臘火便成為保障帝國生存的最後“法寶”。許多歷史學家據此聲稱,正是羅馬火的強大威力,保證東羅馬帝國得以“續命”800餘年,不得不說是個莫大的奇蹟。

    03 走向沒落

    由於東羅馬帝國對希臘火依賴極深,因而皇室對其秘方和製作方法始終採取嚴格的保密措施,身受御令且被牢固控制的加利尼科斯家族控制著整個運作系統,並且不到萬不得已絕不使用。為了防止希臘火外流,東羅馬帝國制定極為嚴苛的法律,無論是皇室成員還是臣民,但凡洩露秘密者,要以“謀逆叛國”和“褻瀆神聖”的罪名接受司法和宗教的懲罰

    1265年的東羅馬帝國

    然而,正所謂“紙包不住火”,即使高度保密,希臘火的配方、製作最終還是被洩露。827年,東羅馬叛將尤傅穆留斯將配方洩露給了阿拉伯人,從此希臘火迅速被中東各方勢力所學習、使用,並最終流入西歐。不過,由於火藥的發明,希臘火逐漸遭到拋棄,以至於到今天,其準確配方和製造方法仍是未解之謎

    在許多文學和影視劇作品中,希臘火常常與火藥混為一談,但其實兩者有很大的差別。首先,希臘火雖然含有硫、炭和其它可燃物,但缺乏作為氧化劑的硝石,因此只能依靠空氣中氧的輔助才能燃燒,且只是速燃之物,但火藥卻可以在無氧的情況下燃燒,屬於爆燃之物。這也是希臘火與火藥的根本區別。

    火炮的使用

    除此之外,希臘火在使用時,必須藉助外力的點燃,因此在發射後難免會發生能量耗散。反觀火藥,無需在施放時直接點燃,而且在射中目標之後才被引燃,不會在發射途中產生能量耗散,並且產生的威力遠比希臘火猛烈。誠如恩格斯所言,只有火藥才是“註定使整個作戰方法改變的新因素”,而也正是伴隨著火藥的出現及廣泛應用,威震西方數百年的希臘火自此退出歷史舞臺。

    參考文獻

    愛德華·吉本(英):《羅馬帝國衰亡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夏季賽EDG對陣SNG,滿屏彈幕刷“77777”,有多少人是真心想讓廠長上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