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哈嘍哈里
-
2 # 小約翰可不乖
寧古塔位於今黑龍江省牡丹江市境內,滿語ᠨᡳᠩᡤᡠᡨᠠ,意為“六個”,為清代吉林三邊之首,有新舊兩城,舊城址位於海浪河南岸,公元1666年遷新建城址於黑龍江省寧安。
寧古塔為滿清統治東北邊疆地區的重鎮,早期其轄地廣大,後期逐漸縮小,習慣上稱呼的寧古塔清初為寧古塔將軍的治所與駐地。
1653年寧古塔設昂邦章京鎮守,1662年提升為將軍府,1677年-1907年皆以副都統鎮守。
寧古塔主要鴻蒙是向朝廷提供八旗兵源和向戍邊部隊輸送物資的重要根據地,也是十七世紀末到十八世紀初,東北各部族向朝廷進貢禮品的轉收點。
隨著清宮劇以及清朝背景的小說電影電視劇大火,寧古塔也就為大多數人所熟知,關於寧古塔清代有不少文獻的記載,又由於大量遭受文字獄的漢族士人被流放此地,也就留下了眾多的詩詞文章來記述這個邊疆軍鎮。
寧古塔最早出現的文字記載見於萬曆三十八年,關於寧古二字有載於《清太祖實錄》中。
永曆十五年被流放到寧古塔的貳臣張縉彥在《寧古塔山水記》一文中寫到了寧古塔名字的出處:“寧古塔者,名其地也,其山則曰臺,塔與臺音相近也,或以山形如臺,故名。”
滿清一朝,但凡大案涉及忤逆、文字、疑似反清等多以寧古塔為最終句點,據《研堂見聞雜記》記載,當時的寧古塔,幾乎不是人間的世界,流放者去了,往往半道上被虎狼惡獸吃掉,甚至被餓昏了的當地人分而食之,能活下來的不多。
有清一朝流放皆以東北為主,不單寧古塔一處,東北各地都有流人存在,之所以流放東北,清朝與歷朝歷代一樣除懲戒外又能起到充邊的作用。
文人們在苦寒之地開館授徒,傳播中原文化,當地駐軍無論兵丁還是將官也多能禮待,從側面上說正是這些流人的到來加速了東北地區文化與中原的融合。
關於寧古塔的書籍不少,有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看一下:
楊賓《寧古塔雜詩》、《盛京通志》、王家禎《研堂見聞雜錄》、吳桭臣在《寧古塔紀略》等。
-
3 # 聶作平
寧古塔在今天的黑龍江省東部的海林和寧安。清代的寧古塔,既指軍政合一的行政單位寧古塔將軍,又指寧古塔將軍駐地。這一駐地,最初在今天的海林舊街,稱為寧古塔舊城;後來移駐到今天的寧安縣城,稱為寧古塔新城。
《研堂見聞雜錄》中記載:“按寧古塔,在遼東極北,去京七八千里。其地重冰積雪,非復世界。華人亦無至其地者。”
就像唐代喜歡把犯人流放到炎熱的嶺南一樣,有清一帶,喜歡把犯人流放到寒冷的東北。
在寧古塔出生並長大的吳桭臣在回憶錄中,對寧古塔的極端天氣記載說:“其地寒苦。自春初至三月終,日夜大風,如雷鳴電激,塵埃蔽天,咫尺皆迷。七月中,有白鵝飛下,便不能復飛起。不數日即有濃霜。八月中,即下大雪。九月中,河盡凍。十月地裂盈尺,雪才到地,即成堅冰,雖白日照灼不消。初至者必三襲裘,久居即重裘禦寒也。至三月終,凍始解,草木尚未萌芽。”
今天的海林和寧安一帶,雖然冬天依然漫長,但並不像吳桭臣所說的那樣極寒多風,這並非吳桭臣誇大其辭,而是300多年前的地球,正好處於遠比今天更寒冷的小冰河時期。
流刑是清朝的五種刑法之一,其嚴厲和痛苦,僅次於死刑,而流放到寧古塔又是流刑中最重的一種。所以,犯了僅次於死罪的人,會被流放到寧古塔。
回覆列表
寧古塔即現在黑龍江省牡丹江市代管的寧安市(過去叫寧安縣,啥時候改成市的不知道),此地現在黑龍江屬於經濟還算可以的縣級市,聞名全國的鏡泊湖便在此地,但在遙遠的清代應該是鳥不拉屎的地方。古代刑罰有“笞杖徒流死”五種,流放寧古塔應該屬於僅次於砍腦袋的重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