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往文學

    要評價這句話,首先我們得明白它是什麼意思,以及梁啟超說這句話的語境。

    這句話產生於中國近代,是梁啟超在《論小說與群治之關係》中所提出的,原文曾這樣開頭:

    "欲新一國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國之小說。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說;欲新宗教,必新小說;欲新政治,必新小說;欲新風俗,必新小說;欲新學藝,必新小說;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說。"

    為何梁啟超對小說評價這麼高呢?從他的這篇文章來看,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共情

    二、開拓眼界

    人之一世,環境之所限,只此一生,眼界必然狹小。而小說,能讓人探尋他人之人生,歷經無數我們沒有歷經的悲歡離合,即"身外之身、世界外之世界"。梁啟超認為:"小說者,常導人遊於他境界,而變換其常觸常受之空氣者也。"

    三、知音共鳴

    小說的作用不止在於以上,還能讓人產生知音相惜之感,尋求心靈上的互動:"人之恆情,於其所懷抱之想像,所經閱之境界,往往有行之不知,習矣不察者。無論為哀、為樂、為怨、為怒、為戀、為駭、為憂、為慚,常若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欲摹寫其情狀,而心不能自喻,口不能自宣,筆不能自傳。有人焉,和盤托出,徹底而發露之,則拍案叫絕曰:善哉善哉!如是如是!所謂"夫子言之,於我心有慼慼焉"。"這就是一種遇知音的欣喜。

    四、"浸、燻、刺、提"

    梁啟超還把小說對於人的作用總結為這四個字,全面說明了小說對於人的影響。"此四力者,可以盧牟一世,亭毒群倫,教主之所以能立教門,政治家所以能組織政黨,莫不賴是。文家能得其一,則為文豪;能兼其四,則為文聖。有此四力而用之於善,則可以福億兆人;有此四力而用之於惡,則可以毒萬千載。而此四力所最易寄者惟小說。可愛哉小說!可畏哉小說!"

    但是讀完全文我們可以發現,梁啟超認為小說是文學之最,其實是有他的偏好在裡面的,而最重要的原因,在於小說的長度、故事性和承載量使得它更容易承載教化國民的作用。"小說之為體,其易人人也既如彼,其為用之易感人也又如此,故人類之普通性,嗜他文不如其嗜小說,此殆心理學自然之作用,非人力之所得而易也。"這是梁啟超大力提倡小說的原因,他的真正目的是為了革命,是為了在近代革新國民思想。

    但梁啟超並不是對小說沒有批判,恰恰相反,明清小說已經發展到高峰,華人已經普遍喜歡讀小說,但小說的內容在他看來卻大有問題。他認為以往的花妖狐怪、江湖豪莽甚至淫邪惡俗小說對華人的荼毒太深了,梁啟超沉痛道:"嗚呼!小說之陷溺人群,乃至如是!乃至如是!"

    因此,梁啟超極力提倡文人利用小說的獨特魅力,革新小說,寫新小說,用小說來開啟國民思想,而非令華人沉溺於才子佳人等旖旎空想,在這中國內憂外患的時節,開啟新文學的步伐,從而實現國家獨立與富強。

    小說為文學,而文學有文學本身的評價標準,道德教化並非文學的唯一評價準則。按他的說法,《水滸》《紅樓》《聊齋》等都毀害人心,皆不可取,這我們自然是不認同的,因為我們早已不再處於那個時代,而這些作品本身的文學價值,自然更能令我們發掘和欣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6月23日馬德里賽,蘇炳添9秒91奪得百米冠軍,破黃種人記錄,追平亞洲記錄,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