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子底盤離地越高,車輛就越不穩定,風阻係數也會增大,影響速度。對於迷你軌道車而言,車輛都在固定的跑道中行駛,跑道是非常平整的。 所以,比賽中的高手沒有使用大直徑車輪。(當然和扭力也有關係) 不僅僅是底盤,車身整體高度也要儘量放低,這樣有效降低重心,減小風阻,使飛車的機率降低,穩定性增加。 一般市面上的升級配件都是直徑很小的鋁合金輪轂或者塑膠輪轂,配和專用橡膠胎,這樣四輪驅動的足夠動力加上橡膠胎會很省力。 這個軸距的問題就比較簡單了,迷你四驅車一般有寬距底盤(SW)和窄距底盤(S1、S2、TZ、LV、LS等等)。 寬距底盤穩定性高,但由於迷你四驅車的輪子是固定在一個車軸上,外側永遠比內側多走許多,這就要靠車輪打滑來找回內外側迴轉差,會增大阻力,寬距底盤內外側距離更長,所以阻力會更大。 以前會用差速輪來解決迴轉差的問題,不過差速輪內軸與輪轂之間存在縫隙,結構過於複雜,比較耗力,所以現在基本上銷聲匿跡了。 窄距底盤就很常見了,內外側距離差較小,比較省力,速度會更快。 只有沒玩過迷你賽車的人才會認為軸距長會好,不要小看小小的車子,一輛原裝車跑起來的速度足以衝出賽道,更何況是配備精良。所以只靠寬度是無法解決飛車的問題,在傳動方面還是要減小阻力,曾強車子的加速能力,飛衝出跑道問題可以用平衡器(龍頭、鳳尾等)、導輪角度來解決。 現在的輪轂升級配件大多是通心的,所以窄底盤也可以裝上較長的車軸,使車輪更加穩定,同心度更高。子速度快的奧秘在於馬達強大的功率,高效能的電池,合理的齒輪比。車子穩定的奧秘在於平衡配件和導向輪相互配合所產生的下壓力。既然“原裝配件不能更換”,那配件改裝方法就都忽視了,只有一個方法,就是改裝車體,也就是降低車子重心具體方法就是,要減輕車身,底盤,配件的重量,可以用鑽孔的方法,要注意的是,不要在“支撐部位”打孔,否則,影響強度。用帶有縱向紋路的輪胎增加抓地力,還有就是車殼要用帶尾翼的或者空氣動力較強的。這是個大工程,需要細心的研究和實踐,還有就是底盤車身本身的效能,改裝得當的話,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在有風的天氣,若是跑到夠長的話,效果更明顯。迷你四驅車的改造其實就在於零件的選用,其他的作用都比較小,這個問題問得比較難了,我開模型店賣這類模型,玩過幾年車,知道得也只有這些了。
車子底盤離地越高,車輛就越不穩定,風阻係數也會增大,影響速度。對於迷你軌道車而言,車輛都在固定的跑道中行駛,跑道是非常平整的。 所以,比賽中的高手沒有使用大直徑車輪。(當然和扭力也有關係) 不僅僅是底盤,車身整體高度也要儘量放低,這樣有效降低重心,減小風阻,使飛車的機率降低,穩定性增加。 一般市面上的升級配件都是直徑很小的鋁合金輪轂或者塑膠輪轂,配和專用橡膠胎,這樣四輪驅動的足夠動力加上橡膠胎會很省力。 這個軸距的問題就比較簡單了,迷你四驅車一般有寬距底盤(SW)和窄距底盤(S1、S2、TZ、LV、LS等等)。 寬距底盤穩定性高,但由於迷你四驅車的輪子是固定在一個車軸上,外側永遠比內側多走許多,這就要靠車輪打滑來找回內外側迴轉差,會增大阻力,寬距底盤內外側距離更長,所以阻力會更大。 以前會用差速輪來解決迴轉差的問題,不過差速輪內軸與輪轂之間存在縫隙,結構過於複雜,比較耗力,所以現在基本上銷聲匿跡了。 窄距底盤就很常見了,內外側距離差較小,比較省力,速度會更快。 只有沒玩過迷你賽車的人才會認為軸距長會好,不要小看小小的車子,一輛原裝車跑起來的速度足以衝出賽道,更何況是配備精良。所以只靠寬度是無法解決飛車的問題,在傳動方面還是要減小阻力,曾強車子的加速能力,飛衝出跑道問題可以用平衡器(龍頭、鳳尾等)、導輪角度來解決。 現在的輪轂升級配件大多是通心的,所以窄底盤也可以裝上較長的車軸,使車輪更加穩定,同心度更高。子速度快的奧秘在於馬達強大的功率,高效能的電池,合理的齒輪比。車子穩定的奧秘在於平衡配件和導向輪相互配合所產生的下壓力。既然“原裝配件不能更換”,那配件改裝方法就都忽視了,只有一個方法,就是改裝車體,也就是降低車子重心具體方法就是,要減輕車身,底盤,配件的重量,可以用鑽孔的方法,要注意的是,不要在“支撐部位”打孔,否則,影響強度。用帶有縱向紋路的輪胎增加抓地力,還有就是車殼要用帶尾翼的或者空氣動力較強的。這是個大工程,需要細心的研究和實踐,還有就是底盤車身本身的效能,改裝得當的話,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在有風的天氣,若是跑到夠長的話,效果更明顯。迷你四驅車的改造其實就在於零件的選用,其他的作用都比較小,這個問題問得比較難了,我開模型店賣這類模型,玩過幾年車,知道得也只有這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