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149118019001

    補充一點,中國古代詩歌拋離作者的生平時代,也是可以欣賞的,比如說“人生七十古來稀”感慨歲月無情人生短暫;比如“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感慨人生悲歡離合;比如說“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秋高氣爽的極致美景;比如說“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同病相憐,等等,千古流傳的佳句未必人人都需明白出處。又比如說王國維的《人間詞話》裡拿來比喻人生和學問三境界的幾句詞,是欣賞者自己從作品中讀出不同於作者創作意圖的味道。我們欣賞中國古代詩歌,不是規定一定要知人論世,只要能讀出自己的東西,言之成理都很好。但是難就難在“言之成理”,歷史上極少有這方面的案例。因為中國古代詩歌欣賞裡“知人論世”“以意逆志”的傳統既是詩歌審美的工具,也是限制思維的枷鎖,就像錢鍾書先生說的一句話,假如鞋子形成了腳,腳也形成了鞋子。

    西方有不少漢學家從我們的傳統之外看中國古代詩歌,有過不少研究著作,也是挺有價值。我那天回答把這事給忘了,很久沒接觸專業知識,一時沒想起來,所以就說了模糊的感受。你若是感興趣可以去看看美國宇文所安研究唐詩的書。他的中文名:宇文所安。

    ————

    可以確定的是,高考詩歌鑑賞命題時候會考慮到學生的知識儲備,特別著名的作家可以不用介紹生平,或者簡單注一句作者創作這首詩時候的背景(對於理解詩歌有一定的輔助作用),其他作家一般會簡單註釋時代生平,如果其作品確實較為簡單易懂,不注也可,但是一般肯定會注朝代——朝代也是一個資訊點,比如注[宋]那麼基本上讀這首詩就要注意詩中所含的理趣。

    東西方的審美有相通的地方,但是兩者並不一致。西方文學的我不懂,中國的文學,知人論世基本上是肯定的。需要注意的地方是,中國古代文學,特別是詩歌作品,在漢代的時候就注意所謂“詩緣情”、“詩言志”的理論,這些無論如何都離不開作者自身的因素,詩人的作品必然離不開詩人的生平。而詞這一文學形式初流行的時候,是不講究這些理論的,它只是歌筵酒席之上即興取樂之作,所以早期的詞質量不高無謂知人論世,但是詞到了名家手裡,不知人論世依然難以以理解欣賞其精華。

    個人有個感覺,中國古代文學偏感性,偏重個人感受,難以琢磨,所以需要載體幫助理解;西方文學偏理性,偏重具有普遍意義的哲理思考,理解起來只需要用作品開啟自己的視界。這個感受不準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玉器中的乾隆工,能代表玉器製作的最高水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