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老曹電影
-
2 # 張小生讀史
在那個亂世,誰有絕對的實力誰就可以稱帝。孫權稱帝時,魏國的曹丕,蜀國的劉備都已稱帝多時,為何自己卻拖延至今呢?
因為此時三國鼎足之勢已成,自己與蜀國達成聯盟,對外也不懼魏國。國內憂患也已經掃除,自己的稱帝是民心所向,如果不稱帝也會寒了眾將士的心,他們拼死拼活的輔佐一位君主,不就是為了博得一個好的前程,加官進爵嘛,如果孫權不即位稱帝,他們的功名有從何而來呢。所以說,孫權稱帝是順其自然的事,又怎麼會有人說他是僭號呢?再說當時漢朝已被曹丕廢掉自立,說僭位也應該說曹丕才是。
-
3 # 愛說歷史的紫氣東來
孫權稱帝,為何沒人職責他是僭越呢?瞭解下當時的背景,公元220前東漢一直是天下的正統,直到公元220年十月,曹丕正式篡漢自立,立國號魏,東漢正式滅亡。公元221年,劉備不承認曹魏政權,在成都稱帝自稱漢室皇帝,立國號“季漢” 也稱“蜀漢。”曹丕是第一個稱帝的,也被後世指責成為篡漢的的罪魁禍首。劉備名義上是延續了漢室正統,畢竟還是劉姓天下,旗幟鮮明,不會受到指責。那麼孫權稱帝要不要受到指責?看看孫權在兩家稱帝后的表現。
一、孫權沒有立即稱帝,晚稱帝。相比曹丕和劉備,孫權沒有表現的那麼猴急,孫權是在公元229年稱帝的,在距離曹丕稱帝之後的八年時間裡,孫權在幹嘛?我個人覺得他也在觀望天下之人的態度,漢室雖亡,但對已經延續了四百年的大漢王朝,天下百姓還沒忘,孫權還是心存敬畏,孫氏畢竟是漢室之臣,臣子稱帝就是造反,他孫權還不敢。孫權在稱帝前,也做好自己該做的。對外,在夷陵打敗了劉備的進攻,在石亭,打敗了曹丕的進攻。對內,平定內部山越匪患,興修水利,鼓勵軍民屯田,發展民生,使國家富庶,百姓安居樂業。
二、稱帝的必然。公元229年,在孫權稱帝前,曹丕於226因病而亡,劉備因夷陵之敗憂憤而亡,但是二家政權尤在。孫權如果不稱帝,地位和處境尷尬至極,他總不能向晚輩稱臣納貢吧,而且當時東吳的實力強盛,經濟繁榮,內部安定團結,已經具備了稱帝的條件,加上曹魏和蜀漢已到二世,天下之大多數人已經不再那麼思漢了。稱帝更加有利於東吳政權的穩定,三國鼎立隨著孫權稱帝局面正式開始。
其實,東吳孫權稱帝也遭到蜀漢方面的指責和不認可,蜀漢官員覺得孫權是漢臣,自立為帝,是僭越,但諸葛亮為了聯吳抗曹的大計,只能承認孫權稱帝的合法性,畢竟人家實力擺在那裡。孫權一生守住了父兄的基業,也擴大東吳的地盤,使江東百姓免受戰亂之苦。另一方面百姓也是健忘的,誰能使之安居樂業,誰當皇帝又有所不同呢!
回覆列表
漢朝延綿四百餘年,統治基礎非常牢固,即使到了東漢末年,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力變弱,軍閥割據,但沒有哪個軍閥敢篡位稱王,因為大漢仍是正統,天子還在,百姓還認可朝廷,很多文人,武人也是擁護朝廷的。這也是為什麼曹操後期控制了漢朝,但還是沒敢稱王,那是因為百姓還沒有去漢化,軍中、謀臣中還有忠於漢朝的,例如荀彧和耿紀。劉備後期的勢力也很大,但也只能在曹丕廢漢獻帝稱帝后才敢稱帝。
孫權是三家勢力中最弱的,稱帝也是最遲的,百姓們已經習慣了沒有漢朝的日子,天下只有魏蜀吳三家天子,各自的統治者也會加強思想統治,這種情況下,即使你叫自己是天皇老子也不會有人理,百姓已經認可孫權是吳國的天子,所以孫權稱至尊也不會有人說他篡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