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方言講史
-
2 # 歲月的味道677
謝邀。作為農民的後裔,我不大清楚古人種地瓜的方法,只是記得自己小時候父母種地瓜俗名紅薯的方法。收穫時挑一部分好的地瓜儲存起來,到了春暖的時候把地瓜挨個種在捂苗的池塘裡,再用地膜篷住,等苗長到6/7寸的時候,一株株拔出來。然後,把犁好的地用鋤頭隆起,鋪上地膜,再用鏟子間隔6/7寸的樣子鏟個洞,把地瓜苗也就是俗話說的紅薯苗栽上,再倒上一瓢水,一棵紅薯就種完了。這只是兒時的記憶,若有不妥,望諒。
《辭海》上說,地瓜原產於熱帶和亞熱帶,沒有指出具體產地。其實地瓜原產南美洲的秘魯、厄瓜多、墨西哥一帶,由於地瓜繁殖力極強,適應性甚廣,加之培養簡潔,產值很高,且富含養分,地球上現有111個國家或區域栽培它。據史料記載,歐洲第一批地瓜——紅薯是由Nautilus哥倫布於1492年帶回的。然後由歐洲經葡萄牙傳入非洲。再由太平洋群島傳入亞洲。
1565年,地瓜傳入呂宋島——呂宋島是菲律賓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經濟最興旺的島嶼。全島面積10.5萬平方公里,人口2400萬,約佔全國總人口的二分之一。
使用無土培養技術培養的爬藤地瓜
地瓜傳入中國,時刻在明朝中葉已成結論。但傳達來源與途徑,依照1980年第3期《中國社會科學》雜誌刊登陳樹平的論文《玉米和番薯在中國傳達情況研討》論證,大體有三個:一是由緬甸傳入雲南;二是由安南(今越南)傳入廣東;三是由呂宋傳入福建。爾後,地瓜再透過這三條途徑傳遍全中國。比方山東的地瓜,最早就是由福建傳入的。而在山東全省傳達地瓜的,是清雍正年間任山東布政司使的李渭。李渭乃雍正皇帝的心腹,幹事大刀闊斧,敢作敢當,推行地瓜栽培相同毫不含糊。
最早將地瓜傳入中國者,是福建長樂籍華裔陳振龍,精確時刻在明朝萬曆二十一年五月(公元1593年5月)。其時在呂宋島經商的陳振龍發現呂宋出產的地瓜產值驚人,價值很高。所以他就耐心腸向當地農人學習地瓜的栽培辦法,才知道地瓜栽培非常簡單易活,只需剪一段地瓜藤插進土裡澆一瓢水就行了。所以陳振龍就違背控制菲律賓的西班牙殖民當局關於禁絕地瓜出境的禁令,冒著可能遭受嚴懲的風險,悄悄將地瓜苗帶回福建老家。對此,陳振龍的五世孫陳世元著《金薯傳習錄》(1982年10月農業出版社影印本)有具體記載:
“(陳振龍)歷年交易呂宋。久駐東夷,日見彼地特產朱薯被野,生熟可茹。詢之夷人,鹹稱薯……同五穀,乃伊國之寶,民生所賴。但此種禁入中國。”
後來,陳振龍:“目睹朱薯可濟民食,捐資陰買,並得島夷傳種法,則帶歸閩地。”
陳振龍將地瓜苗帶回福建後,他的兒子陳經綸憂慮在本土栽種不活:“誠恐性不合。”就在“本屋後紗帽池邊隙地試栽”。透過試種,秋收後碩果累累。這樣,陳經綸才定心上書其時的福建巡撫,浙江錢塘人(今杭州人)金學曾:“以敬陳種薯之利益。”金學曾是一個有頭腦的官僚,進士身世。他開始並不盲目信任地瓜的奇特,更憂慮在福建本土栽種不活。當下“即覓地試栽。俟收成之日,果有成效。”這才決議立刻在全省推行栽培。由於明萬曆二十一年,就是地瓜傳入福建這一年,剛好福建遭受多年未有的嚴峻旱災。金學曾為了“籌備荒策”,延聘陳經綸為“門下士”,協助自己推行地瓜栽培,以解大眾飢餓。金學曾雷厲風行公佈了“海外新傳七則”:
“飭所屬如法授種,復取其法:刊為海外新傳,遍給農人。”
成果當年秋收,地瓜——“大獲,遠主食裕”,八閩大眾度過了災荒。福建人為了感謝“德公(即金學曾),故複名金薯”。就是把地瓜——番薯稱為“金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