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輕則誤傳歷史,重則貽害子孫。
4
回覆列表
  • 1 # 王俊傑猛

    戲說歷史劇【比如乾隆】,已經佔據了黃金螢幕的一大半。

    許多人反對古裝歷史戲充滿電視螢幕的現象,認為這些歷史劇反映的是君/權至上的倫理觀念、其治理國/家的封建專/制制/度與現代民/主自/由的普遍的價值觀念格格不入,對於正在走向現代化民/主國/家的中/國,影響是負面的。

    還有人擔心劇中反映的尊卑觀念、厚黑之學,“權/勢”與“財富”交織崇拜、“主子”與“奴才”交相快樂的文化氛圍,會對現在的青年人產生消極的影響。

    有人尖銳地指出,戲說歷史劇這種文藝現象的出現,是對新文學傳統的顛覆,它對新文化傳統構成了很大的威脅:

    一,對現代人人格平等觀念的衝擊;

    二,對現代民/主與法/制觀念的衝擊;

    三,對婦女解/放觀念的衝擊。

    當今社/會生活中,存在很多消極文化的現象,這種消極的文化,實質就是封建文化。——比如不同程度存在的“人/治”現象、家長作風、一言堂、死要面子的“形象工程”、漠視生命、踐踏人權、弄虛作假、官出數字,數字出官、跑官賣官、權錢交易、地方保護、拉幫結派、人身依附、思想僵化等等。

    比如《漢武大帝》,劇中的外戚田玢和豪強們的行為,現今某些官/員的做法與之一脈相傳。這並不是牽強附會、借古諷今,而是封建文化“強烈的歷史性、遺傳性”使然。

    反之,歷史正劇可以幫助民眾認識到如今的封建文化殘餘的歷史淵源所在。

    如何看待戲說歷史劇收視率居高不下這種文化現象呢?

    傳統文化從孔子開始,歷來強調文藝 “興觀群怨” 的教化作用,與此不同,但現代文藝卻有一個重要的審美娛樂作用和心理宣洩作用。

    大多數觀眾看電視劇,不是為了受教育,而是為了使身心得到愉快和休息。這是文藝功能的獨到之處。

    各種戲中皇帝掌握了生殺予奪的最高權/力,擁有最多的財富、美色,從他們身上,可以獲得一種替代性的滿足。

    同時,戲說歷史劇誘人的故事懸念、獨到的情調風格、宏大的殺伐場面、精美的服裝道具、纏綿的情感糾葛、詭秘的宮廷之謎……都可以使觀眾賞心悅目,從而補償個人的未盡理想、滿足窺視心理、宣洩失衡心理、體驗情感心理、轉移緊張心理、消除疲憊心理等等,使人忘卻現實中的煩惱和平庸,帶來心理上的愉悅。

    四川著名劇作家魏明倫曾經一針見血地指出:“現在許多‘帝王戲’都在美化封/建帝王,宣揚帝王崇拜,而且帝王們個個勤政愛民,社會還不如倒回去才好。

    因此,歷史劇如何避免對“帝王崇拜”的推波助瀾,分寸也確實不好把握。

    此外,相當部分觀眾身上還有著嚴重的“看客”心態,他們身上還有著舊時代文化烙印,——麻木冷漠、逆來順受,是非不辨,又極喜圍觀、看熱鬧。

    “看客”的需求,也是戲說歷史劇高收視率很重要的原因。

    對於各種戲說歷史劇,人們應該有一種“責任感文化”的審視,對“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觀點的認同,更多應該顯現的是“參與文化”的重要性,而不是麻木的看客。

  • 2 # 靳立春1

    怎麼說那?歷史正劇我覺得不能瞎拍吧,這點毋庸置疑。這些年隨著改革開放不斷髮展,電影電視劇的不斷重新整理。尤其是中國的歷史,近年來一些小年輕,認識中國歷史,是從電視劇中認識。他了不管這裡真實成分有多少。覺得就是這樣,就該是這樣。反而寫照對書本里的真實事件,典故。提出了質疑。這不是很悲哀的嘛?而且正能量很少。一些傳統的儒家思想反而更加的稀少。多少人還知道二十四孝?難道為了發現就該拋棄一些明知是精魄的傳統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幹細胞有什麼特殊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