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原“山賊”的真面目
一首好漢歌似乎給《水滸傳》定了調子,“路見不平一聲吼,該出手時就出手。”而我對水滸裡面人物的理解還停留在課本的武松打虎和花和尚倒拔垂楊柳的精彩片段,僅僅知道點兒主角的故事罷了,對其他人物的來龍去脈所知有限了。不過心裡一直有個疑問,這水泊梁山究竟代表怎樣的勢力呢?如果都是好漢的話,為啥有逼上梁山一說?一百單八將是英雄還是流寇?好漢不當偏要去招安是圖個啥?相信讀《水滸傳》大家都會有自己的想法。讀到兄弟義氣,讀到權謀算計,讀到不得已,不可說等等,畢竟小說人物眾多,故事情節也波折得很,對於《水滸傳》的各種解讀都不錯。
這回讀《水滸獵人》,推理作家時晨換了個角度講水滸故事,好漢還是那108個,不過他們的角色似乎就不太討喜了,主角換成了欒廷玉,整本小說完全是懸疑武俠範兒的水滸同人文。武俠小說的梗滅門,報仇,陰謀,欺騙,重義,情深都有,水滸既定人物形象的性格還是做了保留的,但角度刁鑽了一些,突出了水滸人物的矛盾以及小人物的不光彩面,尤其加重了權謀的內容,讓讀者有很強的帶入感,人物行為和性格結合,恰如其分,又不覺得突兀。
同人文的好處在於,原有人物不必要多交代,少了人物背景交代和性格細節描寫,直接點名字,讀者自行腦補就可以完成了。這是同人文取巧的地方,但同時,也有了束縛,就是對人物的改寫要適當,得跟原本人物形象對上號。同人文要想寫好不被罵,前提是熟悉原文。從時晨的《水滸獵人》中對梁山人物的描寫來看,時晨絕對是個水滸謎,梁山的小人物都能信手拈來,活用到小說裡,而且完全沒有違和感。例如寫白勝、段景柱、石勇對打欒廷玉那段把白勝的性格寫活了,小人物的心理拿捏得很準。還有武松出場,英雄BGM啊,還是那個打虎英雄,又加了英雄相惜的橋段,言語不多,但讓人覺的對,這就是武松。
武俠小說打鬥場面必不可少,主人公的幾場打鬥描寫還是很扣人心絃的,招招有名稱,拳拳到肉的感覺。但小說裡面也有不足,就是主角光環有點兒大,打不死小強,這個太過了,不死鳥一樣的設計就有點兒不討喜了。還有一些關鍵時刻人物心理轉折比較牽強,有點兒用力過猛,沒有同人設定的人物塑造不夠立體,還是有點兒弱,希望第二部裡面能深入些,把同人文提升到武俠小說的高度上。
小時候自己看水滸總會問一句,這好漢究竟是好人還是壞人啊?長大了些,知道所謂小說的人物哪有什麼絕對的好壞之分,都是些不同立場的評論而已。時晨對水滸英雄的定位就是山賊,不是好漢。《水滸獵人》最大的亮點就是這種轉換視角的突破。水滸人物由正面轉為反面,大膽黑化,還是挺有看頭的。
俗語說“少不讀水滸”,因為少年易衝動,容易受英雄好漢影響,形成不良的習慣,水泊梁山可以是孩子們心中的理想國,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好不快活,但也要清醒的看到這些好漢們不光彩的一面。時晨在《水滸獵人》還原了英雄們“山賊”的一面,也是給崇拜水滸英雄的讀者提供另一種思考。
舉個近代的例子,張作霖有抵制日本人的誘惑,拒絕簽訂不平等條約,很光棍愛國的一面,同時也少不了土匪的習氣,鎮壓民主,窮兵黷武,張大帥叫得再好聽,本質上是個軍閥。評價歷史人物都分正反兩面,更何況小說了。作者大膽想象,只要能把故事講圓了,人物寫活了,給讀者多一個角度就足夠了。
第一部,僅是開了個頭,故事並沒有講完,預熱的效果不錯,期待第二部。
Ps:魯智深出場有限,寥寥幾筆帶過,大和尚依然有原則,很期待第二部中多一些戲份。
還原“山賊”的真面目
一首好漢歌似乎給《水滸傳》定了調子,“路見不平一聲吼,該出手時就出手。”而我對水滸裡面人物的理解還停留在課本的武松打虎和花和尚倒拔垂楊柳的精彩片段,僅僅知道點兒主角的故事罷了,對其他人物的來龍去脈所知有限了。不過心裡一直有個疑問,這水泊梁山究竟代表怎樣的勢力呢?如果都是好漢的話,為啥有逼上梁山一說?一百單八將是英雄還是流寇?好漢不當偏要去招安是圖個啥?相信讀《水滸傳》大家都會有自己的想法。讀到兄弟義氣,讀到權謀算計,讀到不得已,不可說等等,畢竟小說人物眾多,故事情節也波折得很,對於《水滸傳》的各種解讀都不錯。
這回讀《水滸獵人》,推理作家時晨換了個角度講水滸故事,好漢還是那108個,不過他們的角色似乎就不太討喜了,主角換成了欒廷玉,整本小說完全是懸疑武俠範兒的水滸同人文。武俠小說的梗滅門,報仇,陰謀,欺騙,重義,情深都有,水滸既定人物形象的性格還是做了保留的,但角度刁鑽了一些,突出了水滸人物的矛盾以及小人物的不光彩面,尤其加重了權謀的內容,讓讀者有很強的帶入感,人物行為和性格結合,恰如其分,又不覺得突兀。
同人文的好處在於,原有人物不必要多交代,少了人物背景交代和性格細節描寫,直接點名字,讀者自行腦補就可以完成了。這是同人文取巧的地方,但同時,也有了束縛,就是對人物的改寫要適當,得跟原本人物形象對上號。同人文要想寫好不被罵,前提是熟悉原文。從時晨的《水滸獵人》中對梁山人物的描寫來看,時晨絕對是個水滸謎,梁山的小人物都能信手拈來,活用到小說裡,而且完全沒有違和感。例如寫白勝、段景柱、石勇對打欒廷玉那段把白勝的性格寫活了,小人物的心理拿捏得很準。還有武松出場,英雄BGM啊,還是那個打虎英雄,又加了英雄相惜的橋段,言語不多,但讓人覺的對,這就是武松。
武俠小說打鬥場面必不可少,主人公的幾場打鬥描寫還是很扣人心絃的,招招有名稱,拳拳到肉的感覺。但小說裡面也有不足,就是主角光環有點兒大,打不死小強,這個太過了,不死鳥一樣的設計就有點兒不討喜了。還有一些關鍵時刻人物心理轉折比較牽強,有點兒用力過猛,沒有同人設定的人物塑造不夠立體,還是有點兒弱,希望第二部裡面能深入些,把同人文提升到武俠小說的高度上。
小時候自己看水滸總會問一句,這好漢究竟是好人還是壞人啊?長大了些,知道所謂小說的人物哪有什麼絕對的好壞之分,都是些不同立場的評論而已。時晨對水滸英雄的定位就是山賊,不是好漢。《水滸獵人》最大的亮點就是這種轉換視角的突破。水滸人物由正面轉為反面,大膽黑化,還是挺有看頭的。
俗語說“少不讀水滸”,因為少年易衝動,容易受英雄好漢影響,形成不良的習慣,水泊梁山可以是孩子們心中的理想國,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好不快活,但也要清醒的看到這些好漢們不光彩的一面。時晨在《水滸獵人》還原了英雄們“山賊”的一面,也是給崇拜水滸英雄的讀者提供另一種思考。
舉個近代的例子,張作霖有抵制日本人的誘惑,拒絕簽訂不平等條約,很光棍愛國的一面,同時也少不了土匪的習氣,鎮壓民主,窮兵黷武,張大帥叫得再好聽,本質上是個軍閥。評價歷史人物都分正反兩面,更何況小說了。作者大膽想象,只要能把故事講圓了,人物寫活了,給讀者多一個角度就足夠了。
第一部,僅是開了個頭,故事並沒有講完,預熱的效果不錯,期待第二部。
Ps:魯智深出場有限,寥寥幾筆帶過,大和尚依然有原則,很期待第二部中多一些戲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