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在每年四月四、五或六日,整個節氣共七天,有前三後四之說。即清明前三天和清明後四天為祭祖時間. 清明掃墓是麗水人祭祖的重要習俗,掃墓的時間在清明節的前三天和後四天,群眾稱為“前三後四”。此外在陰曆七月半及丈八日(指陰曆正月初八日)也有部分民眾到祖墳掃墓的習俗。掃墓時必備有蓬點心,也叫清明餜,在墓前設祭品茶、酒、飯及豐盛的菜看,點燃香燭,在墓旁另點一支佛香,是祭山神土地的,然後向先祖祈禱,以求先祖的護佑,使子孫平安、合宅安寧、事事順利。祈禱畢,用紙馬(燒紙)在墳上各處放置,用土塊壓住,俗稱“飄墳”。飄墳畢,用彎刀砍除墳上草木並挖來草餅置放在墳頭上,將茶、酒灑於墳前以盡孝思,並在墳前及土地神插香處,各焚紙錠、紙馬和冥錢紙幣,蓬點心散給前來看望的牧童及其他人。掃墓日,家中要在先祖靈位前做羹飯祭祖,祭品中必備有蓬點心。清道光二十六年《麗水縣誌》也有清明節煮蓬葉為汁和以米粉做成蓬葉面,再做成蓬點心,必獻其先祖的記載。所以麗水人祭祖必備蓬點心,此俗至今仍存。麗水一些大戶人家在掃墓時有分饅頭肉的習俗,用祭田收入供家族聚飲稱做吃清明”。聚飲在清明日前後,聚飲後由值祭戶去祖墳掃墓,掃墓畢,凡參加掃墓的子孫,每人分給大饅頭四隻,另有豬肉一斤。清明掃墓,唐代已盛行,宋代人《夢粱錄》載,清明節“官員士庶俱出郊省墓,以盡思時之敬”。清《通禮》載:“歲、寒食及霜降節,拜掃墳塋,屆期素服詣墓,具酒饌及芟剪草木之器,……。剪除雜草,故稱掃墓”。
大約在每年四月四、五或六日,整個節氣共七天,有前三後四之說。即清明前三天和清明後四天為祭祖時間. 清明掃墓是麗水人祭祖的重要習俗,掃墓的時間在清明節的前三天和後四天,群眾稱為“前三後四”。此外在陰曆七月半及丈八日(指陰曆正月初八日)也有部分民眾到祖墳掃墓的習俗。掃墓時必備有蓬點心,也叫清明餜,在墓前設祭品茶、酒、飯及豐盛的菜看,點燃香燭,在墓旁另點一支佛香,是祭山神土地的,然後向先祖祈禱,以求先祖的護佑,使子孫平安、合宅安寧、事事順利。祈禱畢,用紙馬(燒紙)在墳上各處放置,用土塊壓住,俗稱“飄墳”。飄墳畢,用彎刀砍除墳上草木並挖來草餅置放在墳頭上,將茶、酒灑於墳前以盡孝思,並在墳前及土地神插香處,各焚紙錠、紙馬和冥錢紙幣,蓬點心散給前來看望的牧童及其他人。掃墓日,家中要在先祖靈位前做羹飯祭祖,祭品中必備有蓬點心。清道光二十六年《麗水縣誌》也有清明節煮蓬葉為汁和以米粉做成蓬葉面,再做成蓬點心,必獻其先祖的記載。所以麗水人祭祖必備蓬點心,此俗至今仍存。麗水一些大戶人家在掃墓時有分饅頭肉的習俗,用祭田收入供家族聚飲稱做吃清明”。聚飲在清明日前後,聚飲後由值祭戶去祖墳掃墓,掃墓畢,凡參加掃墓的子孫,每人分給大饅頭四隻,另有豬肉一斤。清明掃墓,唐代已盛行,宋代人《夢粱錄》載,清明節“官員士庶俱出郊省墓,以盡思時之敬”。清《通禮》載:“歲、寒食及霜降節,拜掃墳塋,屆期素服詣墓,具酒饌及芟剪草木之器,……。剪除雜草,故稱掃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