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於永錫

    千年一嘆?我要長嘆!中華民族,怎麼選擇子皇權統治?這一統治竟延讀了二千多年。在皇權統治下,國家落後,百姓貧窮愚眛,離世界文明越來越遠。

    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拒一格降人材。

  • 2 # 一家不正經的文娛店

    《千年一嘆》

    前半部有感:希臘、埃及、以色列、 約旦一路走來,人類曾經的文明已經很多變成了滿目瘡痍的祖墳,由於部份沒有任何文字記載,有的都不知道自己的祖先從哪裡來,如何而來,又如何造就哪麼輝煌的歷史和史蹟!驚歎於先人的功績與偉大,同時又為催毀這些文明的手段感到嘆息!

    而宗教的產生讓人們有了精神上的寄託,但宗教卻也讓很多地區世代充滿殺戮和仇恨,這種暗無天日的生活狀態對百姓卻是極為殘忍,無法找到生命的意義。耶路撒泠,一個多宗教的發源地,一個“交纏的聖地”,理應神聖而祥和,但現在卻是一座廢墟上重著另一個的廢墟,在哭牆下,猶太人還想著這些年的悲慘過往,而在哭牆後上方卻是伊斯蘭教的聖地。旁邊已被走得溜光的小路卻是基督教的“悲哀之路”。人們的宗教情感與意氣爭鬥同時存在著,這讓宗教鬥爭變得更加嚴重!

    人類終究是傳承著祖宗的血液的,為了當下的享樂和自己的勢力犧牲了太多數千年才形成的文明。不由想起《人類簡史》中,智人登上澳洲大陸的情景!又難怪會這麼多的爭鬥,一切又始於人類原始時所留下的“基因”,何休何止?任何人都無法給出答案。

    繼續在書中暢遊兩伊和接下來的旅程!

    抱歉沒有讀過,但是給你找來了素材

  • 3 # 洛陽城外綠竹巷

    讀《千年一嘆》:雅與俗,誰將主導文化?

    在跳蚤市場,淘到一本餘秋雨老師寫的《千年一嘆》,本想讀來消遣一下,誰料越讀越有味道,手不釋卷,一氣讀完,被餘秋雨先生通俗與高雅間的那種平衡美打動。

    餘秋雨的文化散文,輕靈淡雅,既平易近人又不失優雅風度,除了文風,最關鍵的是他看中國文化的角度和思維,這思維是相當寶貴的。與其他文化類的文章相比,餘秋雨的文章更具歷史厚重感,與其他文化類論文相比,他的文章卻又通俗易懂,易於為普通讀者接受,這點符合毛主席的“藝術是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的文藝理論,並且餘秋雨先生也很好的繼承了這一思想。

    況且歷史上文化的大繁榮大昌盛的時代,大多是通俗文化生命力有更加長久的生命力。通俗文化能被人民群眾很好的接受,並且能廣泛的傳播,在傳播的過程中,加入了更多人的認知經歷,所以它變得更加鮮活,更有生命力,只有這樣的文化才能延續不斷。比如《三國演義》,從宋到元歷經幾百年,從平話到小說,經過人民的反覆加工創造才最終由羅貫中整理而成。一經問世,影響至今,滿清統治者就是靠一部《三國演義》,學習其中謀略,鑽研其中的戰爭規律,最終一統中原,睥睨四海,足見這部書的魅力。

    相反,一味追求高雅,摒棄“低俗”,過分拔高,就會讓文化脫離現實,束縛文化的生命力。就如崑曲,崑曲一經問世便以其高雅柔美著稱於世,這是崑曲的優點,也是衰落的魔咒。崑曲生來高雅,於是崑曲發展到最後達到了文辭艱澀難懂的地步,這就要求唱者要有非常高的文化修養,但大多數唱者來源於底層,由於貧困或其他原因無法接受更多的教育,也就使得能唱崑曲的人相對而言不是非常多。而京劇黃梅戲則是通俗易懂,朗朗上口,不需要很高的文化修養就能輕易駕馭,最終崑曲被京劇黃梅戲等當時通俗的國粹取代。正由於崑曲過分高雅,他不可避免的走向衰落。

    但,我們應該清醒的看到,雅與俗是個矛盾,缺一不可,二者應齊頭並進,不可偏廢其一。既要雅,又要俗,這樣才有助於我們形成雅俗並進的文化體系,才能有利於文化的進步,才有利於文化的繼承和發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斬!赤紅之瞳》中,赤瞳和艾斯德斯誰更厲害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