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656131154
-
2 # 悠一格
非常認同。
有一個詞——“境由心造”——很好地詮釋了這個觀點。
境由心造,說的是:環境的美好與惡劣是由心境的快樂與否而決定的。
正如“境由心造”的佛語出處所說的那樣:“物隨心轉,境由心造,煩惱皆心生。”
一個人的心境多半是自己營造的。正所謂:“境隨心轉則悅,心隨境轉則煩。”
外界紛紛擾擾,我自巋然不動;人群熙熙攘攘,我心一片清涼。說的就是這種境界吧。
既然“境由心造”是一種境界,那麼,也就意味著,如果不經過學習和修煉,是不可能輕易達到這種境界的。
要怎樣才能自己去營造愉快的心境呢?
觀察那些真正有智慧,有學問,能夠自己營造愉快心境的人,他們都具有以下特點:
一、能夠自我認知,三觀正。真正有智慧的人對自己、對環境、對世界、對人生都有客觀的認知。
他們認識到:身體和環境就是個相,而相是外表,有外就一定有裡。
我們身上任何的一點一滴外表的相,都是從內心裡面變化和顯現出來的。
環境,也是外在的相,環境的美好和惡劣取決於你的內心是如何看待的。
也就是說,外在的環境給你什麼樣的感受,是可以由你內在的“心境”來決定和調整的。
二、注重個人修養,特別重視透過加強內心修養來實現“境隨心轉”。我們常聽到有人說“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
我們也常聽到有人說“吸引力法則”。
其實,這都是“境隨心轉”的一種形象描述。
華人講究風水,描述一個環境好的地方,叫做“風水寶地”。
由此展開的說法就更多了。
有人說:“一個人的德行,就是他最好的風水”。
也有人說:“一個賢德、善良的女人就是一個家的好風水”。
由此可見,外在的環境只是一方面,如果注重內心的修養,心好,相好,身好,就會“境隨心轉”,會讓環境變好。
三、透過反覆地實踐和修煉,讓“令自己愉快”成為一種習慣。大家都知道“習慣”是一種強大的力量。
“令自己愉快”,也可以透過反覆的自我認知和內心修煉,來形成一種習慣。
與其說讓自己快樂是一種習慣,不如說是讓自己的思維變得更加開闊。
外在的環境,很多是不受我們控制的。但是,我們可以把控我們內心對環境的看法。
而決定我們快樂與否的就是我們的看法。
生活就像一面鏡子。你對著他哭,他就對你哭;你對他笑,他就對你笑。
所以,愉快的心境要靠自己來營造。
一個人短暫的一生,就是不斷的認識自己,認識環境世界的過程。
世界總是在變化,環境也在不斷改變。
一方面,我們要適應環境的種種變化;另一方面,我們也更加地認清楚和接納自己的內心。
只有努力調整好自己的心態,為自己營造愉快的心境,才能真正體會和享受到什麼是: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涼風冬有雪,
若無閒事掛心頭,
便是人間好時節。
回覆列表
對啊,所謂庸人自擾,心放寬,不去想不去計較,才會開心,自己經歷了一些揪心的事,深有體會。當你一直糾結在這件事,痛苦會折磨的你幾乎窒息了,反之,放下了,也就坦然了,放不下,只能自己折磨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