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冉成蹊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出自北宋年間學者汪洙的《神童詩》:“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隋文帝開皇七年(公元587年),在古中國沿襲了1300餘年的科舉制度初創。在其之後的北宋朝廷重文抑武,對科舉制度加以改良,再一次鞏固了文臣的朝中地位,並形成了按梯次排列計程車農工商的職業階級分化,因此讀書入仕近乎成為了當時每個熱血兒郎的唯一出路,“萬般皆下品”由此而來。

    接下來進入問題,“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錯在哪裡?按當今時代來講,這句話真的大錯特錯,因為我們具有太多在過去那個時代完全無法想象的機遇和選擇,我們有人工智慧,網際網路,資訊工程,應用物理與生物化學等等新興的科學領域,無論你在哪個領域出彩,你都會獲得人們的尊重。我們對世界的探索像一棵大樹,從一開始的簡單的神創論,只能寫寫唱唱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到後來現代科學星羅棋佈並向四外野蠻生長,我們對世界的認知在越發全面,因此在這同時我們的職業也就越來越繁多起來,“惟有讀書高”也就變成了一個偽命題。

    同時,按另一種方式去理解,”惟有讀書高“又是極為正確與切正核心的。這裡,我們把讀書理解為學習,而不是簡單地為了入仕做官。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無論你怎麼學,盡畢生之心血,所知所學也不過為冰山一角,極其有限。但是難道我們要因此放棄嗎?不是的,中華民族之所以有如今這般燦爛的文化瑰寶與一脈相承的文學和行為傳統,歐洲列強之所以憑藉早期的堅船利炮肆意掠地八面擴張,皆歸功於“讀書”二字;只不過專注點不同,造成了結果的不同,現代科學確由他們牽頭才有了今日成果,我們正在努力趕超;而我們對天地人的理解,則遠高於西方文明不少層次。

  • 2 # 青魚小賢

    一、“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中的“高”到底指什麼?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出自於宋朝汪洙的《神童詩》,是一篇普世的學童啟蒙詩篇,總的意思就是勸人要勤勉讀書的,透過科舉來考取功名,從此走上人生巔峰。全篇郎朗上口,為我們所熟知的“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等語句就是出自這篇《神童詩》。

    而最為人所爭議的是全篇詩文所鼓吹的“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在百度的解釋中,說“所有行業都是低賤的,只有讀書入仕才是正途”。這是透過社會職業的角度來解釋的,其實這樣的解釋也沒有什麼錯,但總感覺也沒有那麼好。我以為,《神童詩》更想表達的是:讀書是獲取功名利祿的最好方式,是實現個人理想和社會理想的最好方法。

    二、我並不覺得“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說法有什麼錯。

    在古代,重視讀書的社會風氣還是因為科舉。而以古代的社會環境來說,其實已經沒有什麼職業可以比做官更能獲得功名利祿和實現自己的理想。一個平民子弟,十年寒窗苦讀,他最重要的不是去考慮自己從事的行業是低賤的,是高貴的,還是平等的。他需要的是得到別人的尊重,需要的是有權有勢,還有光宗耀祖,光大門楣。而獲取這些東西的最好方式就是透過讀書來考取功名。那麼,“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說法又有什麼錯呢?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放在今天,的確會引起爭議。但你看到從事商業的成功人士,影視明星等在百業中獲得成功和社會尊重的人的同時,也不能忽略今天中國的高考對一個人的命運的重要影響,和讀書對一個人一生的重要性。

    因此,不管是在古代,還是今時,我都不會覺得“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說法有什麼錯。

  • 3 # 羅炳晨探運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話沒有錯,錯在聽這話的人,錯在讀死書,死讀書!古人說這話意思要讀聖賢書,而不是要高學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復聯三》班納博士不能變身浩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