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對人類和世界能夠產生深刻影響的,肯定是哲學家(思想家)一類的人物。近代的馬克思,中國遠古的伏羲氏、中古的老子和孔子都是這樣的人。這一類人,西方稱之為思想家或哲學家,中國稱之為聖人。
王陽明老先生也是中國極為珍稀的聖人裡頭的其中一位,是陽明心學的創始者,是更好更恰當更具生活的詮釋了和發展了儒家思想的聖哲,是中國思想家裡的傑出人物。
(二)早前我曾許下夙願,從寧波餘姚出發,沿著先生曾經足跡,走一個輪迴,瞻仰先生,看看能否使笨劣愚鈍的我有所開竅些許。無奈於今未能成行。
為後世敬仰的人必有其可敬之處。陽明先生的可敬之處當在於醒悟了“滿街都是聖人”。這是一個偉大的發現。他告訴我們,只要是人,就具有成為聖人的潛質。龍場悟道的那會兒,先生驚呼,“聖人之道,吾身自備”。
聖凡之間,並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聖人來之於凡人,凡人有成為聖人的與生俱來的潛質。聖人身上的發光點,凡人也具備,只是凡人沒有能夠使她得以發光,而聖人能夠抹去她的塵封。僅此而已。
(三)而這個問題要弄明白還是有些深邃。簡單的說,一個人之所以為人,身上必然具備兩樣東西。一為三維度的東西,即軀體,也叫客觀實在,叫物質,叫形體。另一種東西就是高維度的東西,我也不知是第幾維度的,總之肯定高於第三維度,或有叫之為精神,或有叫之為靈魂,或有叫之為元神。這一高維度的東西,馬克思名之曰精神,釋氏名之曰空,老子名之曰無,陽明子名之曰心之本體。
第三維度的東西(軀體)與高維度的東西(靈明)結合在一起,就是人。陽明先生更深究了人,故把人的靈明定義為心之本體。軀體沒有了靈明就是植物人,靈明沒有了軀體就是不存在於現世的人。
靈明與軀體的結合必然被軀體所牽掛,不知不覺之間自然而然地矇蔽上了人慾,讓靈明得不到彰顯。就好象窗臺一樣,幾天沒有抹掃,就蒙上了一層灰,讓窗臺失去原有的亮明的光澤。
能夠讓靈明得以彰顯者,就是聖人。靈明讓人慾矇蔽的,就是凡人。
(四)馬克思和王守仁都堪稱聖人。雖然他們思想歷程不同,但他們最後殊途而同歸,都發現了走向靈明之路而示之後人。馬克思把矇蔽靈明的東西叫做主觀,王守仁把矇蔽靈明的東西稱為人慾。
馬克思曾說過:“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並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馬克思更強調透過實踐去發現和檢驗真理,透過實踐改造人的本身。
而王守仁更強調去人慾,加強自身修養,即內修。他曾說過,格物就是正心,人心正了就是道心,道心不正就是人心。道心就是靈明,格物工夫就是自修,就是使靈明彰顯出來,不受人慾所矇蔽。
為什麼滿街都是聖人卻沒有一個人成為聖人?因為他(她)們沒能抹去矇蔽在靈明上的灰塵。馬克思說的改造和王守仁說的修養都是同樣的東西。我們也可以說,滿街都是人慾,因為他(她)們沒有了自身的改造和修養,所以只能讓自己內裡不缺的聖人埋沒了。
自身改造之路,自身修養之路,都是由凡入聖之路。
(五)世界是人所感知的,人因有本事感知了世界而使自己得以存在。《尚書·泰誓上》雲:“惟天地萬物父母,惟人萬物之靈。”人之所以能成為萬物之靈,就是因為一個三維度的軀體上很好的結合了高維度這一靈明。
王守仁對心的本體的研究下過一番苦工夫,得出了心的本體就是知的結論。感知是人所特有的,並讓人與其他萬物區分開來。
(六)此文謹以向有志於“讀書當聖人”的人們獻上我的一點兒粗淺的見解。也謹以此文遙敬中國傑出的思想家陽明子老先生。
(一)對人類和世界能夠產生深刻影響的,肯定是哲學家(思想家)一類的人物。近代的馬克思,中國遠古的伏羲氏、中古的老子和孔子都是這樣的人。這一類人,西方稱之為思想家或哲學家,中國稱之為聖人。
王陽明老先生也是中國極為珍稀的聖人裡頭的其中一位,是陽明心學的創始者,是更好更恰當更具生活的詮釋了和發展了儒家思想的聖哲,是中國思想家裡的傑出人物。
(二)早前我曾許下夙願,從寧波餘姚出發,沿著先生曾經足跡,走一個輪迴,瞻仰先生,看看能否使笨劣愚鈍的我有所開竅些許。無奈於今未能成行。
為後世敬仰的人必有其可敬之處。陽明先生的可敬之處當在於醒悟了“滿街都是聖人”。這是一個偉大的發現。他告訴我們,只要是人,就具有成為聖人的潛質。龍場悟道的那會兒,先生驚呼,“聖人之道,吾身自備”。
聖凡之間,並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聖人來之於凡人,凡人有成為聖人的與生俱來的潛質。聖人身上的發光點,凡人也具備,只是凡人沒有能夠使她得以發光,而聖人能夠抹去她的塵封。僅此而已。
(三)而這個問題要弄明白還是有些深邃。簡單的說,一個人之所以為人,身上必然具備兩樣東西。一為三維度的東西,即軀體,也叫客觀實在,叫物質,叫形體。另一種東西就是高維度的東西,我也不知是第幾維度的,總之肯定高於第三維度,或有叫之為精神,或有叫之為靈魂,或有叫之為元神。這一高維度的東西,馬克思名之曰精神,釋氏名之曰空,老子名之曰無,陽明子名之曰心之本體。
第三維度的東西(軀體)與高維度的東西(靈明)結合在一起,就是人。陽明先生更深究了人,故把人的靈明定義為心之本體。軀體沒有了靈明就是植物人,靈明沒有了軀體就是不存在於現世的人。
靈明與軀體的結合必然被軀體所牽掛,不知不覺之間自然而然地矇蔽上了人慾,讓靈明得不到彰顯。就好象窗臺一樣,幾天沒有抹掃,就蒙上了一層灰,讓窗臺失去原有的亮明的光澤。
能夠讓靈明得以彰顯者,就是聖人。靈明讓人慾矇蔽的,就是凡人。
(四)馬克思和王守仁都堪稱聖人。雖然他們思想歷程不同,但他們最後殊途而同歸,都發現了走向靈明之路而示之後人。馬克思把矇蔽靈明的東西叫做主觀,王守仁把矇蔽靈明的東西稱為人慾。
馬克思曾說過:“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並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馬克思更強調透過實踐去發現和檢驗真理,透過實踐改造人的本身。
而王守仁更強調去人慾,加強自身修養,即內修。他曾說過,格物就是正心,人心正了就是道心,道心不正就是人心。道心就是靈明,格物工夫就是自修,就是使靈明彰顯出來,不受人慾所矇蔽。
為什麼滿街都是聖人卻沒有一個人成為聖人?因為他(她)們沒能抹去矇蔽在靈明上的灰塵。馬克思說的改造和王守仁說的修養都是同樣的東西。我們也可以說,滿街都是人慾,因為他(她)們沒有了自身的改造和修養,所以只能讓自己內裡不缺的聖人埋沒了。
自身改造之路,自身修養之路,都是由凡入聖之路。
(五)世界是人所感知的,人因有本事感知了世界而使自己得以存在。《尚書·泰誓上》雲:“惟天地萬物父母,惟人萬物之靈。”人之所以能成為萬物之靈,就是因為一個三維度的軀體上很好的結合了高維度這一靈明。
王守仁對心的本體的研究下過一番苦工夫,得出了心的本體就是知的結論。感知是人所特有的,並讓人與其他萬物區分開來。
(六)此文謹以向有志於“讀書當聖人”的人們獻上我的一點兒粗淺的見解。也謹以此文遙敬中國傑出的思想家陽明子老先生。